中共北京當局驅逐「低端人口」已有近三個月,各種弊端凸顯。有評論稱,明朝太監劉瑾也曾驅逐低端人口,差點激起民變。

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員徐美潔刊文稱,在明代,「北上廣深」的今天,是由京城一城擔當,所以京城壓力很大,其中京城的糧食是由漕運定額的。漕運的首要任務,是維持政府的運轉,並提供邊防的糧餉。自由民(游食)的加入,未免要打破平衡。

文章說,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編者注),掌管內廠的宦官劉瑾發動了一次驅逐「游食」運動,鬧得沸反盈天,差點激起民變。

據《四庫全書》中的《弇山堂別集》記載,劉瑾當時下令「市井游食無業之人,如酒保、磨工、鬻水者,皆逐之四出。千餘人集於城外東郊,持白挺劫人,聲言自分必死,欲甘心刺瑾。瑾懼,乃復之。」

作者在文章中稱,查來找去,各種文獻中也沒說劉瑾為甚麼要這麼幹。史料、筆記都說劉瑾這是「矯旨」辦事。因為酒保、磨工、賣水的,雖說是「游食」,但一不嘯聚,二不偷搶,還能自謀生路,在城市的服務業、小作坊中從事底層工作。正德三年也沒有出現大的饑荒,京城內並無大量饑民湧入。而且,他又不是順天知府,沒有平抑糧價、控制人口等方面的管理壓力。

徐美潔這篇在北京當局驅逐低端人口後被刊出,被指有借古喻今的意思。

去年11月底,北京借「聚福緣」火災驅逐趕低端人口,不少民房被強拆,數以十萬計的外來人口在寒冬被驅趕到街頭,外界紛紛指責北京當局的這種「大排華」運動。

當局驅逐低端人口的行動也引發多宗民眾抗議,如12月10日,北京市朝陽區、大興區等地爆發遊行,還有很多人聞訊趕去聲援。

目前,北京在驅逐「低端人口」後,後遺症越來越明顯。北京郊區出現空村,依靠外來人口租房換取收入的北京人也陷入生活困頓,還有不少相關產業面臨停業。

同時,北京的中產階級也因外來務工人口的銳減而受到衝擊,提供「低成本」服務的人群被驅逐生活成本在無意中被大幅度提高,諸如快遞、租房、外賣、保姆、保潔和其它消費服務收費提高⋯⋯

一個城市規劃業內人士也刊文表示,如果要正視外來務工者社群,那麼就應該是各級政府共同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態度。同時也應該看到正是這類社群的多元複雜性,不可能用一種僵硬、運動式方法來解決。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