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學者。年輕時,崔瑗之兄崔章被州人所殺,崔瑗手持白刃報仇,於是逃命出去。碰上大赦,回了家。崔瑗四十多歲,才做郡吏。因事被關在東郡發乾縣的牢獄。他的專心好學,即使在顛沛倒霉之時,也是如此。後來事情弄清被釋放回家,被度遼將軍鄧遵所召。不久,鄧遵被殺,崔瑗免職而歸。

崔瑗後來又被召進車騎將軍閻顯之府裏。當時閻太后稱制攝政,代行天子之事,閻顯入朝參與政事。先是安帝廢太子為濟陰王,而以北鄉侯為嗣。崔瑗認為以侯立不以正,知道閻顯將失敗,想勸諫閻顯,但是閻顯白日裏喝酒沉醉,不能見到。

於是崔瑗對長史陳禪道:「中常侍江京、陳達等,得因嬖寵蠱惑先帝,於是使廢黜正統,扶立疏孽。少帝即位,發病於廟中,周勃的專權,在此又出現。今想與長史君共同求見,勸將軍向太后請求,逮捕江京等人,廢少帝,引立濟陰王,必會上合天心,下合人望。伊、霍之功,不下席而立,那麼將軍兄弟傳祚於無窮。如拒違天意,久空帝位,那麼將因無罪成了大惡。這就是禍福之機,分功之時。」陳禪猶豫不敢聽從。

遇上北鄉侯死掉,孫程立濟陰王,這就是順帝。閻顯兄弟都被殺,崔瑗也被排斥。門生蘇祇知道崔瑗的全部意圖,想上書把情況說清,崔瑗聽到立刻制止了。當時陳禪作了司隸校尉,召崔瑗。對瑗說:「但聽蘇祇上書,我請替你作證。」崔瑗說:「這好比兒子、小妻在說私房話罷了,希望你不要說出口來。」於是辭歸,不再應州郡之命。

過了許久,大將軍梁商初開幕府,又召崔瑗。崔瑗自認為再作貴戚的官吏,搞不好又被斥,於是以病固辭。年中舉為茂才,授職汲縣令。在職時數次談及時事,替百姓開墾稻田數百頃。在職七年,百姓歌頌他。漢安初年,大司農胡廣、少府竇章共薦崔瑗為宿德大儒,從政有功蹟,不應久在下位,由此升為濟北相。

這時李固做太山太守,讚美崔瑗文雅,奉書禮表示殷勤之意。一年多,光祿大夫杜喬為八使,徇行郡國,用貪贓罪奏崔瑗,召到廷尉那裏。崔瑗上書自訟,弄清案情放了出來。不久病死了,享年六十六歲。

崔瑗愛士子,喜賓客,盛修菜餚膳食,不問還剩多少。然而自己平日常食蔬食菜羹罷了。家中無甚積蓄,當世被認為很清廉。

崔瑗的《座右銘》,被《文選》錄用,是千古名篇。所謂「座右銘」,是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後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座右銘

(東漢)崔瑗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

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

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譯文

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誇說自己的優點。

施恩惠給別人,千萬不要記在心裏;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可忘記。

世俗的虛名,不值得羨慕;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則。

做任何事情前,心裏覺得安適,覺得不慚愧,然後才去做,別人的毀謗難道能中傷你嗎?

不要讓虛名超過事實,不炫耀才華,不賣弄聰明,這才是聖人所稱道的。

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濁所染。有才德的人,光芒內斂,只求內在充實,不求表面的虛榮。

柔弱的人因為具有韌性,不容易被摧折,所以能夠生存下去。老子認為剛強容易被折毀,不如柔弱容易生存,因此以剛強為戒。

見識淺薄的人,老想表現出剛強的樣子。唯有閒靜不與人爭,他的成功才會不可限量。

說話要謹慎,飲食要節制。一個人知道滿足而不貪得無厭,就可以制止或避免不吉利的事發生。如果照著這個座右銘,持之以恆地去做,日子久了以後,才德自然會發出光輝來,有如花香的四播。

從這篇《座右銘》可以看出,崔瑗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很深。

縱觀崔瑗的一生,經歷了人命案、顛沛流離、數次牢獄之災、數度政治上的風光與失意、人生大起大落。最得意時為濟北相,最失意時各種倒霉和危及性命的事情也都攤上了,真是一齣現實版的人生悲喜劇呀。

「座右銘」,顧名思義,是寫給自己看的。有著這樣曲折人生經歷的崔瑗寫下的《座右銘》必然是經過了刻骨銘心的歷練而得出的人生經驗之談,是由真實的血淚教訓澆築而成的。崔瑗的《座右銘》歷經了千年的滄桑,耐住了時間的考驗,依舊散發著奪目的光彩,給後人以啟迪和開示。◇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