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向大自然和她的眾多造化致以無上的感謝,這些生命的形式曾經在我的實驗室裏短暫駐留,並為我的好奇心展示了她們深藏的能力。」早於60年代,無意間用測謊儀發現牛舌蘭有感知、有感情、甚至有超感功能,激動得想上大馬路上公告此一驚人發現的美國測謊儀專家巴克斯特,此後從雞蛋、乳酪、細菌、人體細胞等實驗中,驗證了生物的本能感應,也推開了生命深層次內在聯繫的研究之窗。

16年後,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關聯的「量子糾纏」關係被證實,成為近幾十年來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並對哲學界、科學界和宗教界產生深遠影響,也對西方科學的主流世界觀產生重大衝擊。

然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中國人即相信「萬物有靈」、「天人合一」。巴克斯特的研究,無意中用西方實證科學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次現代化解讀。

巴克斯特和他的《原始感應》

人類一直自認為是「萬物之靈」,能思考、有感情,懂得喜怒哀樂還能發明創造。其他的生靈,特別是植物,向來被認為是沒有感官智慧的較低等生物。事實真是如此嗎?在1960年代,科學家巴克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發現,植物是有感情的……

美國維珍尼亞州維也納小鎮上,兩個女孩子正在對著桌上的兩個插著相同小黃花的杯子貼著標籤,「左邊的貼不好的詞:不喜歡你,很醜,討厭……」10歲的王珍還沒說完,6歲的妹妹小寶就搶過話音,「右邊的這個貼讚美的詞:漂亮、好看、喜歡你……」說著小妹妹抱著瓶子親了一下,兩個孩子都樂了。

「這是我們家為孩子設計的試驗,我想告訴孩子,植物是有感情的,萬物皆有靈。」屋子的主人、兩個孩子的母親唐女士向客人這樣介紹。據她描述,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試驗了,試驗的結果基本都很類似,「一、兩個星期之後,那個被貼著好詞標籤的花開得長久,水也不臭,而被貼不好詞的花就萎縮了,水也會發臭。」

生物感應研究 將顛覆世人對生命的認知

自從60年代科學家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用測謊儀意外發現「植物是有感情」的「巴克斯特效應」以來,在這一認識上,科學進展始終遠遠滯後於民間的認知與推動。這個甚至被開放的學者寫進科普讀物的常識話題,就像無數的UFO現象一樣,因不能隨時、隨地、隨人、隨意地滿足科學試驗的某些「客觀」要求,比如雙盲、對照或是統計等,至今未能得到所謂的權威冠名。換句話講,科學的遲鈍也不奇怪,因為如果「植物是有感情的」是真實存在的,那最受挑戰的將是科學界本身。感情背後的生靈,生命的注入與輪迴,生靈後面的造物主,這些自然的追問都將壓得實證科學無法喘息,因為科學最頭疼的難題就是無法證明——神的存在。

60年代在偶然情況下測出「植物有感情」的科學家巴克斯特,對生物原始感應現象的研究改變了他的人生。從此他全心投入生物感應的觀測和實驗,他的測試和研究堅持了四十多年。如今,當年的巴克斯特從年輕人了變成了老者,高齡逾90歲。有人說,他是神安排的使者,他將屬於人類的未來,總有一天他的發現與研究,不僅會給生物感應研究領域帶來根本性的突破,也將改變我們對世界和生命的認知。

巴克斯特的主要著作《原始感應》是這樣開頭的:「在1966年2月2日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我會涉足前沿的生命意識領域的研究。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所有的教育,我接受的訓練,我的職業,甚至我天生的好奇心都在為那一天和那一天之後的人生做準備。」

在揭示出植物生命的真相之後,巴克斯特由衷地感慨:謹向大自然和她的眾多造化致以無上的感謝,這些生命的形式曾經在我的實驗室裏短暫駐留,並為我的好奇心展示了她們深藏的能力。

北美新唐人電視《世事關心》節目小組曾前往聖地牙哥拜訪這位沉默數十年的傳奇人物,回憶起當年的傳奇故事,巴克斯特老人依然是那樣的精神矍鑠、神采奕奕。

測謊研究的意外發現

巴克斯特出生在新澤西州的Lafayette市。受二戰影響,他在德克薩斯農機學院學業中斷,他當時是第一個在當地應徵入伍的海軍軍官。在服役前,他對催眠現象極感興趣,做過許多研究,對使用催眠術進行情報和反情報方面提供建議。

催眠術在那個時代屬於新鮮事物,很少人對它有深入的了解,巴克斯特把它創造性地用於反間諜工作,傳奇就這樣開始了。

巴克斯特說:「有一次,我曾為了安全起見,給司令官的秘書使用了催眠術,取得了絕密檔。那個秘書醒來後並沒有察覺。為保密起見,當天晚上我將檔案加以安全保管。第二天,我將檔案交給司令官,我說:『一個選擇是通知特警逮捕我,一個選擇是認真地聽我解釋。』後來他們仔細地聽取了我的解釋。當時正值中央情報局剛剛成立,聽到這件事後,中央情報局讓我提前退伍,僱用我從事使用測謊儀進行背景調查方面的工作。」

測謊儀是一種用於情報工作的特殊儀器,它也好像很自然地聯繫到了巴克斯特的催眠、夜遊這些曾研究過的領域。巴克斯特試想將它們用於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工作。因為當時中央情報局剛剛成立,許多人都希望在FBI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巴克斯特從事的工作是使用測謊儀進行招工檢驗。將通過檢測的人,列入合格名單內。再進行工種調查,以分派合適的工作。在中央情報局,對測謊儀的使用和研究觸發了巴克斯特生命中最重要的發現。

測謊儀是根據人皮膚中的電阻變化而繪出的圖線,來表達人的情緒變化狀態。GSR膚電反應裝置測謊儀是通過電路來反應電阻的變化。受測者的兩根手指上各貼上一片電極,微量電流則會從電極的兩端觸角通過。

巴克斯特對測謊儀充滿興趣,但是對在中央情報局從事的工作卻感到乏味。他的真正理想是通過使用測謊儀和情報工作來幫助他對人的意念方面的研究。不久後,巴克斯特辭掉了政府工作,開始專門從事測謊儀的研究。

1966年2月2日早晨,在他紐約的實驗室裏,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偶然事件發生了。

巴克斯特和當初作實驗的牛舌蘭。
巴克斯特和當初作實驗的牛舌蘭。

巴克斯特說:「我在給植物澆水,是一盆牛舌蘭花。這盆花有一株長長的葉桿,葉子也是長長的,當時它可能生長了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是我的秘書從樓下一個花店買來,那家店要關門不作生意了,當時我們還買了一顆橡膠樹。在澆水時我很好奇,我想知道在根部的水份將花多長時間穿過長長的葉桿,最終到達葉子的頂尖。我想:好啊!正好這些測謊設備可以用來測量它的電阻變化,還能測量出它的膚電感應。把它的葉子連上電極看看會怎樣?因為當水份到達葉尖時,夾在電極中間的葉子的導電性能會增強。在澆水後,我想我將看到畫出的曲線會呈現向上的趨勢,因為當水份到達後,電阻會變小。出乎意料,曲線的趨勢卻呈現著不斷向下,我把指標移到了上端,曲線連續向下滑。在這裏的這段曲線的形狀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是膚電反應,我們會解釋這段曲線代表著情緒波動,這段曲線代表著情緒恢復,隨後整體呈現向下的趨勢。這是整個圖的局部,這張是一幅標準的呈現向下的膚電圖。我意識到這段局部的曲線形狀,顯示了和人相同的情緒反應,我當時真是吃了一驚。」

植物反應電錶。
植物反應電錶。

在使用測謊儀測試人的時候,一般人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如被告知:你犯有謀殺罪,是你開槍導致了死亡時,會產生情緒波動,當被測試者的安全受到威脅時,他的恐懼會引起膚電曲線的形狀變化。

巴克斯特說:「當時我不知道怎樣能使那顆植物感到害怕,我不能和植物講話,沒辦法和植物講話。我試著嚇唬它,把它的葉子拽過來,放到熱咖啡裏,它的曲線呈現鋸齒狀,沒有太大的波動,彷彿在顯示我的試驗很無聊。我怎樣能讓它有所反應,嚇唬它呢?當圖表計時在13分55秒時,也就是我的第一次觀測,我的頭腦裏突然閃出一念:我知道怎麼做,我要用火燒它的葉子。當時電極連著一片葉子。因為我不吸煙,手裏沒有火柴,我走到秘書的辦公桌去拿火柴。當時還沒拿到火柴,沒有別人在實驗室,沒有人在樓裏,我只是動了一念,我要燒掉那片葉子。這一念頭剛一出來,指標立即做出了劇烈的反應,一下子擺到了圖表的頂端。我立刻意識到:天哪!它知道我在想甚麼。這是一次高品質的觀測。一切就從此開始了,我意識到植物也是有意識的。」

植物對巴克斯特腦中打算燃燒葉子的意圖構像的反應。
植物對巴克斯特腦中打算燃燒葉子的意圖構像的反應。

植物的感知能力遠遠超過人類

說到這,巴克斯特詳細地講解與示範:「在那一瞬間,我沒有碰那個植物,我離它大約十五呎,離儀器大約五呎的距離,唯一的舉動就是我的大腦裏閃出一念:『我要用火燒它的葉子!』只是想像,因為我不吸煙,沒有火柴,只是一種意向。當這個想法一產生,儀器指標一下子滑到頂端,我相信,它當時知道了我在想甚麼。下一張圖顯示了連續性的激烈波動,就彷彿用火柴真正在燒它的葉子。我很想知道下一步的曲線,以使指標不繼續停留在頂端,所以打算解除威脅,將火柴放回原處。隨後曲線慢慢地緩解下來,逐漸地恢復到實驗前的狀態。我稱這次試驗是一次成功的、高品質的觀察。」

可以說,在那一秒前,就是1966年的2月2日,圖表計時13分55秒之前,巴克斯特的生活依然如故。但此後他的人生目標有了改變。因為巴克斯特知道了: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

巴克斯特形容當時的心情,「你也許擔心我會差點兒在早晨八點鐘跑到外面的大街上——紐約的時代廣場上大喊:『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因為即使是在紐約市的時代廣場這也會被世人認為是奇怪的舉動。同時,作為一個在科學領域裏涉足很久的人,這將是對我後天教育的挑戰。」

巴克斯特說:「我之所以把我的書稱其為《原始感應》,是因為我感到生物的這種本能遠遠早於任何後天形成的能力。有些人認為我們曾一度有過這種本能,可我們現在通過這種本能的現象反過來在研究它。有的人在否定它,以至於讓你願意花費一生來研究它,走這樣一條路。但其實植物是具有一種心理特徵的感應能力,與人類進行某種雙向性的生物交流。」

在採訪的過程中,那盆著名的牛舌蘭花還在那裏,她已經長得比天花板還高了。巴克斯特告訴記者:這顆植物曾一度要死掉,那段時間,他夜間沒在辦公室裏工作。直到巴克斯特搬回實驗室,在那裏重新和它們朝夕相處,夜以繼日地工作,牛舌蘭才重新開始長出綠芽。

牛舌蘭於2002年的樣貌,高過天花板了。
牛舌蘭於2002年的樣貌,高過天花板了。

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們在全國各地的其它機構,用其他植物和其它測謊儀做了類似的觀察和研究。他們對二十五種以上不同的植物和果樹進行試驗,其中包括生菜、洋蔥、橘、香蕉等,得到的是相同的觀察結果。

植物的驚人超感能力

巴克斯特曾經設計過這樣一個試驗:他當著植物的面,把幾隻活海蝦丟入沸騰的開水中,這時,植物馬上陷入到極度的刺激之中。試驗多次,每次都有同樣的反應。為了排除任何可能的人為干擾,保證試驗絕對真實嚴謹,他用一種新設計的儀器,不按事先規定的時間,自動地把海蝦投入沸水中,並用精確到十分之一秒的記錄儀記下結果。巴克斯特在三間房子裏各放一株植物,讓它們與儀器的電極相連,然後鎖上門,不允許任何人進入。

第二天,他去看試驗結果,發現每當海蝦被投入沸水後的六至七秒鐘後,植物的活動曲線便急遽上升。根據這些,巴克斯特指出,海蝦的死亡引起了植物的劇烈曲線反應,這並不是一種偶然現象。幾乎可以肯定,植物之間能夠有交往,而且,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間也能發生交往。在美國耶魯大學,巴克斯特曾當眾將一隻蜘蛛與植物置於同一屋內,當碰觸蜘蛛使其爬動時,儀器記錄紙上出現了奇蹟——早在蜘蛛開始爬行前,植物便產生了反應。顯然,這表明了植物具有感知蜘蛛行動意圖的超感能力。

為研究植物的記憶能力,巴克斯特將兩棵植物併排置於同一屋內,讓一名學生當著一株植物的面將另一株植物毀掉。然後讓這名學生混在幾個學生中間,都穿一樣的服裝,並戴上面具,向活著的那株植物走去。最後當「毀壞者」走過去時,植物在儀器記錄紙上立刻留下極為劇烈的信號指示,表露出了對「毀壞者」的恐懼。類似驗證植物具有記憶力的實驗還有很多,例如,有人曾把測謊儀接在一盆仙人掌上,一個人把仙人掌連根拔起,扔在地上,然後把仙人掌栽到盆裏,再讓那個人走近仙人掌,測謊儀上的指針馬上抖動起來,同樣顯示出仙人掌對這個人很害怕。

巴克斯特做的實驗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美國加利福尼亞國際商業公司的化學博士麥克弗格則認為這種研究有點荒誕可笑。他為了尋找反駁和批評的可靠證據也做了很多實驗。他在得到實驗結果後,態度卻一下子來了個大轉變,由懷疑變成了支持。這是因為他在實驗中發現,當植物被撕下一片葉子或受傷時,會產生明顯的反應,而且還證明了植物具有感知人心理活動的能力。於是,麥克弗格大膽地提出,植物具備心理活動,也就是說,植物會思考,也會體察人的各種感情。他甚至認為,可以按照不同植物的性格和敏感性對植物進行分類。

無胚胎的雞蛋也有感知

在巴克斯特測出植物有感情之後不久,他的實驗室裏又發生了一些由偶然事件導致的驚人實驗結果。其中一件是這樣發生的。

有一次,巴克斯特在打碎雞蛋準備飼料的時候,他發現測謊儀的指標立即開始往復擺動。這種現象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把電極連上雞蛋會發生甚麼。1966年5月24日,巴克斯特在他的紐約實驗室對一顆無育雞蛋進行了一次觀測。

接上電流的雞蛋。
接上電流的雞蛋。

巴克斯特說:「這是一次雞蛋連上膚電測謊儀後畫出的曲線。這種鋸齒形狀的曲線不多見,代表心跳,通常是雞蛋孵化二至三天後胚胎心跳的準確紀錄。但這是一顆沒有胚胎的無育雞蛋。我意識到這個曲線形狀和一顆胚胎後處於孵化期的雞蛋心率曲線相同。心率節奏圖中的心跳速度,用來幫助孵化雞蛋的成長。」

巴克斯特把這張圖給他的學生看,學生說:「看起來這個人心跳速度太快了,他可能太激動了,拒絕測謊。」顯然學生把它當成了人的測試。

一顆雞蛋目睹其他的蛋掉入沸水中的曲線圖。
一顆雞蛋目睹其他的蛋掉入沸水中的曲線圖。

在發現植物有感情,測出雞蛋有心跳之後,巴克斯特實驗室裏的植物就經常被安上了各種測試儀器,他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品質最高的測驗都是在隨機的情況下做出的,可以說那些實驗都是自然發生的,而不是有意安排的。下面這個讓他的研究領域擴展到微生物範圍的實驗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巴克斯特說:「長期的植物觀測,使我經常在夜間工作。我在雪櫃裏放些乳酪,因為我常常顧不上吃飯。一次,我在吃乳酪時,當用杓子挖底部的士多啤梨醬把它翻到乳酪的頂部時,我發現牛舌蘭植物做出了劇烈的反應。那時植物連接的是聲波反應儀,你能聽到聲音,因為用圖紙進行長時間觀測費用很大。聲波反應雖然不是圖線,但能看到聲波的升降反應,和圖線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巴克斯特在吃乳酪時,當用杓子挖底部的士多啤梨醬把它翻到乳酪的頂部時,發現牛舌蘭植物做出了劇烈的反應。
巴克斯特在吃乳酪時,當用杓子挖底部的士多啤梨醬把它翻到乳酪的頂部時,發現牛舌蘭植物做出了劇烈的反應。

當時,牛舌蘭和士多啤梨並沒有直接接觸。牛舌蘭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在看巴克斯特吃乳酪。當巴克斯特翻起底部的士多啤梨醬時,聲波展示了大幅度的升降。一種解釋是牛舌蘭接受到了乳酪中的細胞受刺激的反應,並且對此也做出了反應,儘管它們彼此之間並沒有直接接觸。

那麼乳酪裏的細菌到底有多少的感知能力呢?1976年1月4日在聖地牙哥的實驗室,巴克斯特發現了細菌和細菌之間的感應。

巴克斯特說:「這個世界很有趣,不僅細菌本身有思維,不同種類的細菌之間也會相互間約束,就像無害細菌針對有害細菌的約束。請注意這裏的曲線。我的小貓賽咪只吃雞肉,這一點請不要怪我,它不吃別的,只吃烤雞肉。我把雞肉從雪櫃裏拿出來,在有四個房間遠的地方,我在觀測乳酪裏的細菌,也稱做無害細菌的反應。這是觀測到的曲線。這裏的乳酪曲線,是正當我撕開手上的雞肉畫出的。當時雞肉已經不新鮮了,也就是開始產生有害細菌,它可以用來餵貓,因為很容易就被消化了,但腐化的細菌已存在那裏了。這裏的曲線是當我攪拌雞肉的時候畫出來的。我把雞肉放到高溫燈下,使它達到室內的溫度。當燈光照到盤內的雞肉時,光和雞肉中的腐化細菌開始反應,遠處乳酪中的無害細菌,由於有害細菌的情況,立即做出了反應。當我再次攪拌,將底部的涼雞肉翻上來繼續加熱時,它再次做出反應;當我停止加溫,將食物拿開送給賽咪進食,這過程大約十秒鐘左右,雞肉開始被賽咪消化時,乳酪中的細菌劇烈反應在此便嘎然停止了。」

巴克斯特的貓咪賽咪。
巴克斯特的貓咪賽咪。

這也許可以被解釋為,當有害細菌被徹底解體之後,無害細菌也就停止了反應。沒有直接接觸的細菌和細菌之間可以發生感應,那麼被從主體上分離的細胞和它的主體還會有聯繫嗎?這是一個更吸引人的問題。

細胞意識的本能感應

巴克斯特在他的另一些實驗中,發現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驗所使用的一種儀器叫離心器,它被用來分離採集到的人的口腔細胞。巴克斯特將分離的白細胞接上測謊儀,通過捐贈主體的情緒變化,來觀測個體細胞的意識感應。這位細胞捐贈者是一位商人,從事石油化學方面的生意。隨著他氣憤的情緒,他的細胞也做出了反應。當時他在看一個新聞報道,是有關國會聽證將要對化學工業實施更多的行政控制。巴克斯特對細胞的意識感應還作過許多實驗。

巴克斯特:「當我添置了一些適當的儀器,就開始在我身上採集一些白細胞。我們需要一台離心器,當時沒有這個設備。在我身上作過實驗後,一天晚上當史蒂夫(巴克斯特的合夥人)來到實驗室,我讓他也開始採集細胞。」

聖地牙哥實驗室裏,巴克斯特測量植物感應的各種器具。
聖地牙哥實驗室裏,巴克斯特測量植物感應的各種器具。

按程序,他們採集到了一些細胞,然後他們將它連上電極。觀測是這樣進行的:將錄像機放到史蒂夫的背後,同時他在看一本雜誌,這是本《花花公子》雜誌,史蒂夫先看了一篇關於遺傳的文章,他身後的監測其白細胞的儀器並沒有甚麼反應,當他翻到中央插頁,看到一些一絲不掛的少女時,他的白細胞做出了劇烈的反應。

巴克斯特說:「這次觀測對史蒂夫來說,就像我在1966年2月2日的第一次觀測一樣,引起了他的震撼,我想他不再懷疑了,我的教學課程裏已編入這次觀測。」

史蒂夫在後來接受採訪時證實了當年的情景:「當時我是個大學生,我的白細胞連上了測謊儀,我在看《花花公子》,我的細胞做出了劇烈的反應。這次反應是一次最顯著的,時間最長的細胞感應觀測,前後持續了兩分半鐘。後來巴克斯特說,我們停下來吧。我說:好吧,我合上了那本雜誌,把它推倒一旁,我要冷靜一下,閉上眼睛,休息了一下。可是當我剛要伸手去碰那本雜誌,因為我感到我的細胞已安靜下來,那時測謊儀畫出了又一個大曲線,當時真把我們笑壞了。」

實驗表明,主體的情緒變化與被分離出來的個體細胞有著意識感應。巴克斯特說:「我認為這項研究極其重要,非常重要,我需要這樣做。我不能用一對一的比例去講,那樣會無路可走或停滯不前。一對一百萬,讓更多的人了解生物的本能感應。」

宇宙在冥冥之中生命真的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繫嗎?16年後的1982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關聯的「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關係。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著糾纏的關係,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

量子糾纏當今已經被世界上許多實驗室證實,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糾纏的實驗證實是近幾十年來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雖然人們對其確切的涵義目前還不太清楚,但是對哲學界、科學界和宗教界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西方科學的主流世界觀產生了重大的衝擊。這裏人們再一次看到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萬物皆有靈」、「萬物皆有佛性」的博大與精深。

沒有預算,靠著一台電腦和一些信件,巴克斯特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憑著對自然的敬畏,一直在做生命探索方面的嘗試。條件相當艱苦,他用他的社會福利補助維持實驗室的房租。他希望他的研究能給人打開一扇窗。

巴克斯特的合夥人史蒂夫這樣評價他:「當他覺得一件事很重要,很少有人會像他那樣,憑著信念,走自己的路,儘管別人都說:『別浪費時間了,根本沒錢可賺。』可賺錢不是他的目標,他的目標是:讓世人知道他的研究。」

2014年,巴克斯特老人滿90歲,他說:「九在我生命裏非常重要,當我到90歲的時候,我將奉獻了我的一切。」◇

巴克斯特效應 萬物有靈

巴克斯特拋開物質世界的誘惑,靜心感受植物的變化。
巴克斯特拋開物質世界的誘惑,靜心感受植物的變化。

假如巴克斯特出生在中國,而不是美國,他對其偶然發現的「巴克斯特效應」也許會有更深更早的洞察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相信「萬物有靈」,相信「輪迴轉世」。上輩子你是個人,今生你轉世成了一個植物,因為靈魂不滅,作為植物的你還是有可能感知到人的心理變化的。換句話說,巴克斯特無意中用西方實證科學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次現代化解讀。

在巴克斯特劃時代的發現之後,人們沿著他打開的這扇門,發現了一個嶄新的生命空間,植物不再被人看成是瞎子、聾子、啞巴,它們能像人一樣具有思維能力,為此,一門新興的學科「植物心理學」誕生了。

1973年,彼得托姆金斯(Peter Tompkins)和克里斯朵夫伯德(Christopher O. Bird)著的《植物生命奧秘》(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一書出版了。書中不僅重複了巴克斯特的實驗,並且進一步顯示植物還對語言、思維、祈禱有反應。如今很多科學家證實了植物具有意識、思維及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還具備著人所不及的超感官功能。

類似的實驗最著名的可能是水結晶的研究了。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勝博士(Masaru Emoto),從1994年起以高速攝影技術來觀察水的結晶過程。在其實驗結果《來自水的訊息》一書中他們發現,當人對水發出「善良、感謝、神聖」等美好訊息時,會讓水結出美麗的圖形,而發出「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訊息時,水晶體會出現離散醜陋的形狀,水能感受到人類發出的不同思維,這間接證明了精神的物質實在性。

天人合一的體現

有人提出,「量子非局域理論nonlocality」也許能解釋這一現象。實驗發現,當一對光子從同一受激原子發出後,如果實驗者改變其中一個光子的極性,另一個光子也會受到影響,無論兩者相距多遠。愛因斯坦曾預言,由於量子的非局域性,粒子間可能存在「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它們能以某種跨越時空的關係彼此相聯繫。假如這個非局域性能從量子粒子層面上升到人肉眼能認知的物質生命層面,那巴克斯特的原始感應效應也就不難解釋了。整個宇宙都是互相關聯的,這也正好符合了中國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觀點。

不過一直也有反對的聲音。早在1974年就有人在學術會議上報告無法重複「巴克斯特效應」,《科學》雜誌也對此提出質疑。巴克斯特的解釋是,那些重複者沒有做到他所發現的:實驗時不要人為觀察而破壞了植物的反應過程,因為人的介入會阻礙植物的反應,要讓這些過程「自然發生」。由於「自發性和重複性之間的衝突」,他的解釋並不被當時主流科學家們所接受,當時很多著名科學家甚至連植物具有電子特性都持懷疑態度。如今人們認識到了植物的電子活性,但由於觀念障礙,還沒有更多的科學家繼續這項研究。

這就提出了一個方法論的問題。當人類觀察自然奧秘時,首先要分清這與人類自己做實驗的差別:就好比觀察一個大山裏是否有珍稀動物,一萬個人上山沒有拍到照片,並不能否認一個人拍到的照片,只要發現一次,就足以證明這個現象的真實存在,無須重複。人在實驗室做實驗,人是控制者,想怎麼重複就怎麼重複,但在大自然裏,大自然才是主體,人只能被動的觀察,人為的介入只會破壞大自然的安排。

嚴格的說,巴克斯特的實驗,就如同他的催眠術一樣,不是所有人都能充當給人催眠的醫生,同一個催眠師,也不能保證對所有人成功實施催眠,這需要實驗者和受試者雙方的默契配合,只要一方有敵意,實驗就進行不下去,這是很多特異功能表演遇到的普遍現象,這可能也是觀察自然界特意現象的一個規律吧。

在人群中,有人能分辨綠色和紅色,有人就分辨不了,只不過目前人類社會能分辨紅綠色的人遠遠超出色盲的人數。不過在其它領域,能分辨一些特意現象的人也許只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可能對大自然的深層現象並不敏感,是這一領域的色盲,但不能因為我們多數人是色盲,就否定少數人所看到的真實情況。真理有時並不在於知道的人數多少。

就如同我們現在生活的嘈雜世界,到處都是高分貝的聲音,各種聲波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地在我們四周震盪,這時有誰能靜下心來傾聽植物的心聲呢?這種安靜,不光是聲學意義上的安靜,更是思維活動領域的安靜,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巴克斯特那樣,拋開物質世界的誘惑,靜心感受植物的變化。

巴克斯特效應可以說是中國古人「萬物有靈」學說的一種體現。人們在驚歎大自然之奇妙的同時,也不能不感歎中國古人智慧的高超。他們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把宇宙中最深奧的理論傳給後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