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國或地區的父親節大部份訂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包括美國、歐亞及港澳等地。今年6月18日迎來父親節,相信很多人已為親愛的老爸買了禮物或卡片,或者到餐廳慶祝這個節日。很多人在祝賀的同時,可能不太了解和這個節日有關的五件事。

父親節的起源

VOX新聞報道說,父親節不是來自男士的主意,而是可能來自兩個女人。傳說住在西維珍尼亞州的克萊頓(Glace Golden Clayton),在1908年向牧師建議教會向辛勞的父親致意,她之所以會有這個想法,是1907年當地發生礦坑災難,362名男子遇難,留下近千名寡婦和孩子。

另一名提議創立父親節的女士是住在華盛頓州的多德(Sonora Dodd)。她的母親難產去世,她的父親立志不續弦,父兼母職獨力撫養6名小孩,這在當時的社會是相當罕見的事。有感於父親的辛勞及為子女的無私付出,多德在1910年開始呼籲設立父親節。

美國國會1913年首次出現有關父親節的法案,將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不過,當時人們對設立父親節的興趣不大,直到1930年代到1960年代,由於領帶製造商的推動,才又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更多人在父親節購買禮物。

到了1966年,總統詹森簽署第一份公告,以多德女士父親的生辰月份,宣佈當年六月為美國的父親月。1972年,總統尼克遜正式簽署法案,將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正式定為父親節,並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現在許多國家包括俄羅斯、泰國和澳洲都慶祝父親節,可能不在同一天,慶祝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據英國電訊報報道,德國某些地區慶祝父親節的方式是,男士們帶著啤酒、葡萄酒和食物進入樹林暢飲及大快朶頤,據官方統計,當天的交通事故也因此飆升。

父親節的英文是Father’s Day還是Fathers’ Day?

答案絕對是Father’s Day,而且網站Dictionary.com,還提供了相當有趣的解釋:「在s前加上撇號,表示這是專屬於每個父親的節日,如果撇號在s之後,意思不一樣,這表示紀念所有父親作為一個集體的節日。」

這個解釋的意涵是,父親節是子女為自己獨一無二的偉大父親慶祝的日子,與其他人的父親沒有關聯。

此外,多德女士當年在請願書以及1913年的國會法案,都是使用Father’s Day。

父親節的電影

荷里活至少有兩部有關父親節的電影,其中之一是《不可能的搭檔》(Father’s Day of 1997),主要演員為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及比利・克里斯多(Billy Crystal)。它是改編自1983年法國名編劇 Francis Veber 的電影《Les Comperes》。

電影描述一名女子的16歲兒子逃家,心急如焚的她,居然分別打電話給16年前交往過的兩位男友,聲稱他們就是兒子的生父,以促使他們中的一人能主動幫忙尋找。沒想到,這兩名男子都相信自己就是這個男孩的親生父親,展開他們的尋子之旅。

另一部是2011年的《父親劫》(Father’s Day of 2011),這是一部描述兒子為父親報仇的恐怖怪誕動作片。

母親節零售業業績勝過父親節

雖然子女對雙親的愛應該是沒有差別的,但是零售業在五月母親節的銷售業績總是勝過六月父親節,其中一個原因是,母親節的歷史悠久。

母親節的創始者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於1908年提議這個節日,六年後,總統威爾遜將之訂為國定紀念日,父親節則是到了1972年才正式成為國定假日。

另一個原因是反映家庭生活結構的差異。據人口普查局統計,全美2015年撫養18歲以下孩子的單親爸爸有190萬人,單親媽媽則為990萬。同一年的雙親家庭中,在家專職照顧孩子的媽媽人數有520萬,爸爸則僅19.9萬。

據全美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NRF)的統計,今年母親節的銷售額為236億美元,而父親節則預估將達143億美元左右,約僅母親節的六成。

該送父親甚麼禮物?

還沒有決定要買甚麼禮物給父親?建議參考其他人的選擇,據NRF的數據,美國子女在父親節贈送爸爸的禮物,最受歡迎的是領帶;也有人會帶爸爸一起去看電影。據CNN報道,2015年父親節電影票房創下當年的第四高。

如果不想送父親這些偏向物質面的禮物,也可以考慮送卡片,向父親獻上最崇高的敬意及感謝。據Hallmark統計,每年父親節大約可以賣出7,400萬張卡片。

不管有沒有送父親禮物,天下的爸爸們最想要的只是子女的關愛,所以多花點時間陪伴父親,應該是父親節的最佳禮物,如果無法陪伴,也可以打電話問候。據Zagat調查,僅14%的爸爸不想在父親節被打擾。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