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大腦細胞,因其具有大範圍定位的生理功能,而獲得「GPS細胞」的綽號。該研究具有促進診治早老性癡呆等疾病的重要意義。

據澳洲科技網Science Alert報道,如果用人平時上街購物之後回家的能力,比較容易理解這種新型神經細胞的功能。我們之所以能夠不迷路而時刻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因為大腦中有像GPS那樣的定位區域,其名稱為海馬區(hippocampus)。

科學家注意到,人大腦可以非常輕鬆地進行日常熟悉地點與環境的定位,為了深入研究人腦的這種能力,採用大鼠腦細胞做參照。

科學家使用腦電活動測量法,發現海馬區中的旁嗅皮層( Perirhinal Cortex)總是保持一定程度的電活動,且伴隨著大鼠活動位置的變化而增強或減弱。但是這種變化有它自己的特點。

該研究的主持者、阿姆斯特丹大學生命科學院(UvA's Swammerdam Institute for Life Sciences)的研究者鮑斯(Jeroen Bos)解釋:「我們發現旁嗅皮層的反應和其它大腦部位有明顯的不同。」其獨特的反應特點可以確保大鼠大腦的其它區域分別出環境位置,因此研究者用稱之為「睦鄰細胞」。

該研究指出,在人的早老性癡呆(也稱為「阿玆海默症」)或大腦側面顳葉皮層受損的病例中,患者表現出定位困難的症狀,因此這種新型神經細胞很可能對深入研究和治療早老性癡呆等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