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世界中,台灣由於歷史因素,文化風貌有其獨特之處。除漢族移民的中原文化主體之外,日本文化也留下明顯烙印,近年又有原民文化的出頭與西方文明的狂潮,在台灣美術發展上形成一種多元並存與融合的現象。

眾多台灣民眾熟悉的傳統畫家中,有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傳統水墨大師、人稱「渡海三家」的溥心畬、黃君璧與張大千;也有在日據時代就嶄露頭角的「台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後三者中最負盛名的應屬林玉山先生。尤其林玉山兼具傳統院畫工筆、文人畫與東洋膠彩畫功底,更能見證前述台灣美術的這種融合性質。

林玉山《蓮池》,1930,膠彩、絹146.4 x 215.2 cm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蓮池》,1930,膠彩、絹146.4 x 215.2 cm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林玉山本名林英貴,1907年生於嘉義美街(米街),由於家中開設「風雅軒裝池」裱畫店,自幼就在文人字畫的環境中耳濡目染。畫藝之啟蒙,先有家中聘請的民間畫師蔡禎祥的教導,學習佛道人物等題材;再是1922年起日本南畫派的畫家伊坂旭江的教導,學習水墨四君子,為他在傳統文人畫的技法與內涵上打下基礎。因此林玉山早年的家庭背景及師承,交融了民間畫師與文人畫家的角色。小學時期又隨美術老師陳澄波學習水彩,奠定了西方繪畫技法及觀念。

1926年林玉山前往日本就讀東京川端畫學校,但進入不久後,就由西洋畫科轉入日本畫科,改學東洋畫基本實技。原因是他認為「…東方繪畫較含蓄內斂,愈是細加品嘗,愈覺韻味無窮……,觀念上有個大轉變,於是立意轉科。」(註1)林氏在日本畫科學的是「四條畫派」,而該派的創始人吳春,則兼受裝飾寫實並重的圓山應舉和文人畫家與謝蕪村的影響,因此林玉山既能深入了解裝飾性的重彩畫法,又能保持文人水墨的品味。

林玉山 1984《春草》紙、泥金, 43.2×52(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林玉山 1984《春草》紙、泥金, 43.2×52(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回台後,林玉山不忘在個人的漢學詩文修養方面精進,問學於悶紅老人,並將文才造詣自然天成地溶入傳統中國繪畫中。

1927林玉山入選第一屆台展,與陳進、郭雪湖並稱「台展三少年」。此後在1930及1933年更分別以《蓮池》及《夕照》獲選特優第一名,成為免審查畫家。林玉山也不忘以其在畫界專業地位,引領指導後進、鼓勵參展並組織畫會,特別在家鄉嘉義地區美術活動的蓬勃發展,貢獻頗大。

1935年林玉山再次赴日,受教於京都堂本印象門下。堂本印象是兼習工筆重彩、禪林水墨與西洋繪畫的日本大師,林玉山在此開拓了視野,對寫生及用色技巧也有更深一層的研究。此時林玉山一方面常往京都博物館研習、臨摹宋明院畫,另一方面致力於寫生,從觀察自然中掌握物體結構肌理。這時期也接觸、探索了西方較抽象的表達方式(從他所創作的許多松石梅花可見),嘗試探索個人風格。

或許是自幼的環境熏陶或個人特質使然,林玉山在兩次留日回國之後,還是毅然放棄東洋畫,終而走入中國文人畫的路線。台灣光復後,由於東洋畫不受國民政府與文化界的鼓勵,即使膠彩根源於中國唐朝,在台灣逐漸式微。而林玉山卻是能夠精通東洋膠彩畫,又嫺熟於中國院畫、文人水墨畫,且能將之融為一爐的第一人,也是他人難以超越的獨到之處。

林玉山一生投身美術教育的推廣,台灣光復後陸續在嘉義中學、靜修女中和台灣師範大學擔任教職,直至1992年退休,2004年病逝於台北。北上任教時曾與中國水墨名家交流畫藝,思索傳統與創新間的平衡,畫風由細密的工筆重彩漸趨彩墨並重,呈現與時俱進且多樣寬廣的面貌。創作題材廣泛,舉凡具象之人物、花卉、翎毛、走獸、山水等均兼善精熟,作品沉潛內斂;在題材上亦經常取材自生活感悟及鄉野見聞,畫出台灣的性格與感情,充滿對台灣本土文化的深切關懷。

《愛雀吟》66x110cm,1964,髮紙(劉墉提供)。劉墉提及林玉山先生「看到颱風豪雨中落難的小麻雀,不但冒著風雨,用竹竿撈雀入室,更作成兩百多字的《愛雀吟》長詩及圖畫。」(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愛雀吟》66x110cm,1964,髮紙(劉墉提供)。劉墉提及林玉山先生「看到颱風豪雨中落難的小麻雀,不但冒著風雨,用竹竿撈雀入室,更作成兩百多字的《愛雀吟》長詩及圖畫。」(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林玉山不論在創作或教學上均重視寫生,他認為:「寫生是學畫不可不經的一關,也是作畫的基礎,惟寫生的目的「不在工整的寫實,而應寫其生態、生命,得其神韻。」所以經常帶著學生到戶外寫生,引導學生從中啟發靈感及創作,台灣中壯輩水墨畫家大都受此「寫生」觀念的訓練及影響。

在畫技傳授之外,林玉山更注重學生之品德,並要求學生將情感、思想融貫於創作中。而林玉山為人溫良敦厚,言教身教,學生如沐春風,對台灣繪畫及教育影響深遠。林先生一生獲獎無數,如教育部文化繪畫獎、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等,卻捐出獎金設置獎學金,以鼓勵後學,無私精神令人敬重。

2015年,林玉山1930年台展優選的作品《蓮池》更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登錄為中華民國國寶,成為台灣第一件創作於二十世紀,被指定為國寶的畫作。

《雪山雙虎》66X46cm,紙本水墨設色1975(劉墉提供)。劉墉:「林氏獨步國內畫壇的龍虎作品中,看到禪林水墨的意趣和深厚的寫生功夫。」(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雪山雙虎》66X46cm,紙本水墨設色1975(劉墉提供)。劉墉:「林氏獨步國內畫壇的龍虎作品中,看到禪林水墨的意趣和深厚的寫生功夫。」(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為表彰推動台灣美術教育有特殊貢獻的前輩藝術家,中華文化總會舉辦「傳燈」系列展覽,特別以「繪寫自然神韻─林玉山的創作與傳承」向大師致敬。展出內容包括藝術家的生平事蹟、創作、手稿,以及受業門生的作品。特別精選林玉山三十餘件代表作品,包括《黃牛圖》、《春江水暖》、《鹿苑長春》、《雪中雙虎》以及最後絕筆畫作《蔭翳蔥庇》等。另亦展出林玉山詩文作品、與友人往返書信等,藉以展現畫家卓越而多元的藝術風貌。對於雅好藝術的人士,是一個認識台灣美術和深入了解玉山先生藝術的機會。◇

《薪傳》彩墨 133×69cm,1978,藝術家提供;林玉山聽說阿里山森林失火後多年,地下根莖仍在燃燒時,聯想到中華《民族綿綿長不絕》屢挫不熄的代代薪火,故有此作。(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薪傳》彩墨 133×69cm,1978,藝術家提供;林玉山聽說阿里山森林失火後多年,地下根莖仍在燃燒時,聯想到中華《民族綿綿長不絕》屢挫不熄的代代薪火,故有此作。(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