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二(2月28日)首次在國會聯席會議發表演說,好評如潮,就連左派媒體及評論員也紛紛點讚,稱他的演講平實、中肯、有力。特朗普在發言中,總結了他上任滿月來的業績,重申了政府今後的施政目標,內容充實,承載希望,堪與「國情咨文」等量齊觀。然而從美國的政治傳統來看,特朗普周二的演講還不是「國情咨文」。
美國總統通常要在任滿一年後,才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一是向國會及國人匯報他在過去一年中取得的成果;二是向國會陳述他在新年中的施政目標;三是向國會提出要求或建議,希望他們在立法上給予哪些支持,從而協助總統完成工作。
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的內容,「總統需要定期向國會做國情陳述,並就他認為重要的議題及需要優先完成的目標,向國會提出建議」。但《憲法》並未明確要求總統採取哪種方式,做國情陳述。
國情咨文的由來
在美國歷史上,首次以聯席會議演講的方式,向國會做國情陳詞的總統是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90年,華盛頓總統首次在紐約向國會發表這項演說。當時,他的演講被稱為「總統向國會發表的年度講話」。直到1934年,前總統羅斯福把這項演講重新定義為「總統向國會做出的年度國情咨文」,但這種叫法對當時的美國,依然比較陌生。直到1947年,國會才正式把總統的這一年度演說,稱為「國情咨文」,並一直沿襲下來。
國情咨文的變遷
由於《憲法》並未對國情咨文的方式給予明確要求,有不少美國前總統選擇以書面報告的方式,陳述國情。
1801年,前總統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決定不在國會聯席會議上做咨文演說,選擇以文字方式,向國會陳述他的工作成果及新年中的政治日程。傑弗遜說,他感覺在國會做咨文演講更像君主制的做法,因此決定棄用。他的書面報告之後由一位國會職員,在聯席會議上宣讀出來。
傑弗遜的做法被他的繼任者們沿用了一個多世紀。通常他們的國情咨文報告充滿了長篇而詳盡的行政及預算報告,鮮有激盪的政治言辭。
直到1913年,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又恢復了華盛頓總統的做法,向國會聯席會議做年度咨文演講。這之後,仍有22份國情咨文以書面方式呈現,其中最近的一份來自列根總統。
之後,大部份美國總統又重新採取演講的方式,向國會做國情咨文陳述。
出席人的安排有講究
在這一重要演講現場,出席人除了國會兩院成員,通常還包括最高法院大法官、白宮幕僚長、總統內閣要員,以及第一夫人和總統的其他家庭成員等人。
美國政府對出席者的安排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至少有一位內閣成員不出現在咨文演講現場,他被稱為「指定的倖存者」。這種安排的目的是萬一演講現場遭襲擊,造成政府及國會大多數成員遇難,當然這種可能性極小,這位「指定倖存者」可以馬上繼承總統的職務,接管對國家的管理,避免美國政治發生斷裂。
實際上自2005年以來,國會有部份議員特意缺席國情咨文演講、總統就職典禮等大型政治活動,目的也是為保持國會在遇到特殊情況時,能夠繼續運作,不受影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