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鬆的捲曲的頭髮、滑稽的白臉紅鼻頭,加上又大又紅的笑臉、鮮艷的著裝,一看就是「小丑」。他們向來是歡樂的象徵:在孩童的生日聚會上表演和趣劇,在醫院向病童分發繽紛的氣球……然而,世界各地不少人近來紛紛通報看到小丑四出嚇人,由最初在街頭遊蕩,到從暗角撲出追趕路人,甚至揮動武器作狀施襲……事件越演越烈,引起社會恐慌。警方也出手拘捕,呼籲停止模仿嚇人的行為。往日帶來歡樂的小丑,為何一步一步走進黑暗?

政治人物也被作成小丑面具加以調侃。(AFP)
政治人物也被作成小丑面具加以調侃。(AFP)

每年11月11日11點11分起是德國萊茵地區科隆、杜塞爾多夫和美因茨等地「第5個季節」的開始,人們化著妝、穿著鮮艷的服飾,相互祝賀著在街頭狂歡,節慶將延續到次年2月。王子、農民、少女是狂歡節的標誌性人物,還有很多人扮成動漫人物或小丑,甚至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但因攻擊路人的「恐怖小丑」風行,今年的小丑受到格外嚴控。

其實在此之前,一些地區已開始禁止小丑的相關商品,以禁止小丑嚇人橫行。這場從美國開始出現的「小丑恐慌」已擴展到加拿大、英國、德國、澳洲……不少人認為這是所謂「病毒行銷」的惡果。這種網絡行銷的訊息傳遞策略是透過公眾廉價複製信息,從而迅速擴大影響。

正邪難分的兩面

然而,小丑並不總是展現生活美好、快樂的一面,甚至其本質特點更多與陰森、恐怖相關,而不是可愛。將小丑黑暗面具體化的源頭可能是16世紀的意大利即興喜劇中拿著木棒追打人的角色,或17世紀初的火藥陰謀中的造反者形象。美國1980年代初期就有孩子表示,麵包車上有小丑會用糖果引誘他們。近代陰暗題材影視中,不少都將小丑角色設定為連環殺人狂,例如1990年驚慄電影《小丑回魂》中的殺人小丑、2008年《蝙蝠俠》中性格瘋狂的反派小丑、2014年劇集《美國怪談》中的面罩小丑等。

並不討孩童歡喜

小丑文化研究者雷德福說:「小丑邪惡的一面自古就存在。」他認為,小丑讓人猜不透內心的特質,正是其恐怖之處。現代小丑誇張的妝容及難測的舉動,也與其恐怖本質不謀而合。研究恐懼的心理學家麥克安德魯形容小丑形象「含糊——小丑看來經常歡笑,但真的是嗎?大家永遠不知道他們下一步的舉動」。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2008年曾做過調查,給250個年齡4~16歲的兒童看不同的小丑照片,並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在醫院牆上看到這些照片。結果發現,不僅年幼的學前兒童反對,連青春期的孩子也不喜歡。許多孩子都認為小丑很陰森,感到害怕。研究認為,正因小丑固有的歡樂形象造成強烈反差,令其陰暗對立面變得無比恐怖。

這種結果可用「恐怖谷效應」來解釋。1970年開始使用該名詞的日本機械人研究者表示,那些看起來跟人類很像、也能像人一樣運動,但細節上又被認為「不正常」的形象,往往引起觀察者的厭惡或害怕,如機械人和殭屍。而恐怖片往往使用這種效應吸引尋求刺激者。

社交網推波助瀾

「恐怖小丑」並非新鮮事,但為何今年的規模空前龐大?澳洲梅鐸大學社交媒體及公關教授阿切爾認為,在背後推波助瀾的是已成為生活一部份的社交網站,「在社交網上討論此事無疑是火上加油,一發不可收拾。」她稱社交媒體挑起人的恐怖心理和魔性,但「對很多青少年而言,社交網絡是他們的生命」。

紐約警方稱,無數小丑嚇人事件的大部份都只是戴上面具嚇人的惡作劇,不涉及暴力。英國網絡紅人瑪斯強調自己有道德底線,「我們不是怪物,只是想讓大家發笑而已」。但美國一項調查發現,1,999名受訪者中有42%表示害怕小丑,甚至認為小丑比恐怖份子和死亡更可怕。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雷丁市10月底有一名16歲少年被刺死,警方證實兇手當時頭戴小丑面具。此外各國還不斷傳出小丑嚇人導致傷亡、搶劫、誘拐兒童等刑事案件。那麼,如果晚上有恐怖小丑向你走近,如何才能判斷是惡作劇還是致命殺機呢?恐怕沒人能給出讓人放心的答案。◇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