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用手指數數對少兒數學能力可能有重要意義。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改變人們對「掰手指數數」傳統做法的不良印象。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掰手指數數」說明一個人的計算能力很差,而必須用自己的手指幫助來算數,代表不聰明、記憶力差等。但美國華府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教育神經學家伊萊利亞.博特萊迪等人在《尖端學科》上描述:「證據表明,這種用手指頭表示數字的方法,對於學習和理解算數非常重要。」

研究者觀察到,8~13歲小童在遇到減法運算時,其大腦中的手指運動神經區域明顯興奮,因此具有掰手指的天生能力。而且遇到的減法問題越大,在體感受神經元集中的大腦功能區就越活躍。

因此研究者認為:「我們的觀察結果提示,用手指代表數字對於數學能力有重要意義。這是首次找到神經學證據說明,大腦的體感受器功能區在解決數學問題,尤其是涉及數量運算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還表示,傳統文化中的掰手指做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應該鼓勵這種方法用於教學實踐。該研究雖未確定用手指數數是否能提高孩子的數學能力,但教學者如果考慮掰手指的文化背景差異,可能更易於選擇恰當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數學問題。

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掰手指數數方法。西方人習慣用一隻手彎曲、另一隻伸直的五指來數數:1、2、3……。而中國人喜歡先握拳頭,再從伸直食指開始計數「1」,接著依次伸直中指、無名指及小指計數「2、3、4」,還有特殊手型表示「6、7、8、9」。這些都和文化有關,也說明文化對人行為甚至生理習慣的潛移默化影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