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期,巴蜀尚未開發,窮山惡水,貧困荒蠻,「秦之遷人(罪人)皆居之」(《資治通鑑》卷九),是罪人流放之地,但也算是「關中地」,把巴蜀之地封給劉邦也算項羽沒有背約負盟。關中肥沃之地則分給三位秦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翦,對劉邦形成了包圍之勢,堵住了劉邦進軍中原的道路。 劉邦對此氣憤之極又無可奈何。項羽只允許他帶走三萬兵馬,他手下的大臣中只有蕭何算得上是治國理財之人。謀士張良本為南韓人,那時已經輔佐韓王成去了。其他的武將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都不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根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如果與之抗衡,一定是百戰百敗。劉邦只能忍氣吞聲,率軍西進前往漢中。
韓信就在此時,悄悄地離開了項羽,跟隨劉邦的隊伍前往漢中,從此改變了劉邦、項羽這兩位歷史人物的命運,也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
五、柳暗花明
從關中到漢中,秦嶺棧道是必經之路。張良和劉邦分別之前,見劉邦境遇不妙,就建議他沿途燒燬經過的所有棧道,一來防止章邯等諸侯進攻漢中,更重要的是麻痺項羽,使他相信劉邦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但從另一方面也徹底把劉邦自己封鎖在蜀地。如若沒有奇謀妙計,只能老死漢中。劉邦別無選擇,只能先保平安再作他圖。
初到漢營,韓信一無業績,二無勢力,只被封了個小小的「連敖」。這個職位小到具體是做甚麼的,史書上都沒有清楚的記載。在這樣低微的職位上如何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正在韓信滿腹惆悵之時,又因為犯了軍法要被處死。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眼看就輪到韓信了,他舉目仰視,見夏侯嬰走過,於是大聲說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譯文:「漢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嗎?為甚麼要處死壯士呢?」)
夏侯嬰同劉邦自幼交好,是他最親信的人之一,南征北戰,十分忠誠。鴻門宴上,同去赴宴的四個武士中就有夏侯嬰。他聽到韓信的話後猛然一驚,劉邦想爭天下乃秘中之秘,這個小小的軍士又如何知曉呢?他仔細打量了韓信一番,見他相貌英武,氣度不凡,就為他鬆綁拉到一旁詳細詢問。一談之下,他立刻被韓信的才智和見解所征服,馬上推薦給了劉邦。
劉邦進了漢中之後,一直鬱鬱寡歡,也沒把夏侯嬰的舉薦放在心上。他懶得見韓信,只是看在老部下的面子上提升他為管理糧草的治栗都尉。治栗都尉這個位置給了韓信和蕭何直接接觸的機會。蕭何是漢的相國。他驚訝地發現韓信膽識過人、智慧超群、深諳兵法,正是漢軍急需之將才,急忙向劉邦推薦。
蕭何和劉邦有同鄉之誼,又是識於微時的知交,但蕭何的推薦仍然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韓信等了一段時間,心生失望,打算另尋出路。
漢軍都是關東人,家屬都留在了故鄉,劉邦也不例外。大家指望著劉邦很快能打回老家和家人團圓,但是劉邦燒了棧道之後,沒有任何打回關中的實際措施。思鄉混雜著失望的情緒瀰漫整個漢營。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士兵失去了耐心,紛紛當了逃兵,連將領也逃跑了幾十個。終於有一天,韓信也悄悄離開了漢營。
韓信的逃跑驚動了蕭何。在蕭何眼裏,韓信的份量超過漢營中所有的大將。他心急如焚,沒有向劉邦彙報就動身去追趕韓信。當時天色已晚,新月如鉤,蕭何策馬揚鞭,消失在夜色之中,演繹了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
劉邦聽到蕭何離營出走的消息,大吃一驚,急得六神無主、坐立不安,就像失去手足一樣。蕭何此時的著急也不亞於劉邦。韓信是漢軍唯一的救星,失去韓信,漢軍就如同一幫烏合之眾。如果韓信再轉投他人帳下來對付漢軍,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韓信沒有想好下一步去哪裏,加上心情鬱悶,走得並不快。夜深之時走到寒溪河邊。當時河水暴漲,無法過河。蕭何一路打聽著追來,遠遠看到月色之下,寒溪河邊,有單人匹馬在沿溪尋渡,正是韓信。
幾天之後,當蕭何帶著韓信回到漢營時,劉邦正因為蕭何的出走而日夜難安。恍惚之間看見蕭何,以為是在夢中,又驚、又喜、又惱怒。他禁不住責問蕭何為甚麼逃走。他不相信蕭何是為了追韓信才不辭而別,每天都有幾十上百的人逃跑,連將軍逃跑的都有數十個,為甚麼別人逃跑不追,偏去追韓信?蕭何說其他人均是平庸之輩,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不少,跑了就跑了;但韓信不一樣,如此奇才天下無雙,除非劉邦滿足於一輩子做漢中王,偏安一隅。若想成就帝業,非有韓信輔佐不可。聽蕭何這麼說,劉邦不得不重新審視韓信,他沉思片刻,願意提拔韓信為將軍。蕭何堅持將軍職位還是屈才了,劉邦不得已,鬆口讓韓信為大將軍,並要求召見韓信,看看他到底如何了不得。蕭何又不同意,說把大將軍呼來喝去的太不尊重,需要按照規矩選黃道吉日,齋戒沐浴,搭建壇場正式授命方顯誠意。
第三章 漢室天下韓信打
一、漢中對策
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劉邦擇良日、設壇場、齋戒、沐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軍。拜將之後,劉邦問韓信可有妙計回到關中。漢軍兵弱將少,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因此劉邦也沒有更高的目標,他最大的心願是能做關中王。
韓信首先指出劉邦東爭天下,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他請劉邦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羽相比,誰強誰弱。劉邦沉默良久,道:「不如項羽。」也就是說即使在仁厚方面他也不如項羽。
韓信離座,對劉邦拜了兩拜道:「恭喜大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項王。然而事物是變化消長的。他現在雖然強大,但大王您肯定能打敗他。」
他先分析了項羽性格上的弱點,項羽雖然勇武過人,怒吼之聲可以嚇退千軍萬馬,但不能任用有才能的賢人,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雖然平時待人恭敬慈愛,下屬病了都能噓寒問暖,但一到實質的封爵加官,就連大印刻好、一直放到邊角都磨禿了還捨不得給人,就是婦人之仁。
再者,項羽做了霸王之後的舉措也頗不妥當。第一條不當舉措是,既已稱霸天下,卻又放棄了關中,建都彭城,失了地利;第二,違背義帝的約定,分封不公平。富庶的土地分給自己的親信而不是功勞最大的人,引起諸侯們憤憤不平,失了人和之利;第三,項羽強遷義帝到江南之地,諸侯紛紛仿傚,在自己的駐地驅逐國君,擁兵自立,天下大亂,失去了天時之利;第四,項羽所到之處,無不摧殘殆盡,失掉了民心。
根據韓信的分析,項王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民心。如果劉邦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英勇善戰之人,以紀律嚴明的軍隊,擁正義的旗號,順從將士東歸的心願,必然可以戰勝楚霸王。
漢軍打回關中的第一塊絆腳石是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人,韓信認為這三人不難對付,因為他們本為秦將,征戰多年,手下士兵跟隨他們出生入死。投降楚軍之後,項王坑殺秦降軍二十萬,唯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苟存了下來。秦國父兄對這三人恨入骨髓,他們在關中當王,關中的老百姓心裏並不服。
而劉邦入武關時,得益於蕭何的建議,和百姓約法三章而不多加干擾,關中百姓對此感恩戴德,都為劉邦沒成為關中王而不平。如果劉邦要發兵東進,只要一道文書就可以平定三秦。(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