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父親巧手平地起樓
父親集木匠、泥瓦匠、小工於一身,從夯土打基礎,和泥砌磚牆,建成一個磚木結構的新房。四年裏與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互相幫襯,從上無片瓦之蓋,下無立錐之地,到擁有了自己的蝸居。
上無片瓦 下無錐地同甘共苦 結連理
1945年,日本投降了!上海這座飽受戰亂禍害的城市也漸漸甦醒。「三層樓」附近沿恆豐路、裕通路馬路旁,人們在戰爭的廢墟上又重新建起了新的住宅,父親的木匠活兒多了起來。找母親的除了縫補舊衣衫之外,要裁縫新衣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父母手頭有了積蓄,便核計著也要在小木棚原址上重建一個新屋。於是,父親白天外出給人家蓋房造屋打工掙錢,晚上就在家給自己幹活。又是夯土打基礎,又是和泥砌磚牆,集木匠、泥瓦匠、小工於一身,足足花了三個多月,1946年初秋,一個磚木結構的新房建成了,還是一座帶閣樓的小屋。
由於父親的精湛技術和獨到匠心,小樓蓋得小巧玲瓏,逗人喜愛。落成不久,便被一個在警察局當文書的小吏看中,央求曾寶元說合,死活糾纏著父親,讓立即賣給他,說是因為他妻小馬上就要從鄉下回來了。為了便於讓父親儘快搬家,還給父親在廣肇路梅園路口買了一間茅草屋。礙於曾先生的情面,父親答應了。
於是父母親又搬到僅隔一箭之遙的茅屋裏。茅屋雖簡陋,還透風漏雨,但地皮卻比原來的大。父親便再度集泥水、木工於一身,沒日沒夜的幹了起來。不同的是,這次有了幫手,他們的幾個同事互相換工,幫襯著一家一家地蓋新房。人多力量大,不到兩個月,又一座新房落成了。而此時,母親36歲,父親也已進入不惑之年了。不惑之年的父親,卻在人生道路上迷惑了。
自從縣大隊解散,他帶著母親潛身於大上海之後,曾背著母親數次偷偷打探家鄉的消息,想尋找原來的組織,伺機返回故里。但由於當時的交通不便,信息阻隔,他和組織失去了聯繫。直至「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父親被造反派審查、迫害,被逼寫「交代」時,我才知道,早在1942年,當他得知姚俅在他之前已經潛入上海,並和他見面以後,曾萌生過尋找組織的想法。儘管他知道姚俅的身份非同一般,但出於共產黨的組織原則,任何人不得擅自去聯繫非同一組織機構的人,更何況要在這茫茫人海的大上海中。於是,他也只能放棄了主動尋找,而被動地等待上面派人和他聯繫。奇怪的是,他們從未派出任何人尋找過父親。就這樣,父親與組織脫離了關係。此時他已經和母親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了四年。(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