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則奮
資深傳媒人和
時事評論員,
現任D100節目主持。
要真正解決本港的住屋問題,必須首先改變市場根深蒂固的觀念和期望,其中一個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將現時長遠房屋策略的建屋計劃完全改變,把未來10年的建屋數量48萬個公私住宅單位全數改為不同面積的租置房屋,讓符合資格的中低收入市民租住,並可先租後買,視乎入住居民的經濟負擔能力而定,而租金水平可經向公眾諮詢後定於佔家庭收入20-25%的水平。如此一來,現時公屋輸候人數超逾30萬的問題不單可以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改變市場的期望,讓廣大市民尤其是年輕新世代不必再充當「樓奴」,必須依循所謂「置業階梯」將置業訂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
一句話,香港的物業市場將會一分為二,一如新加坡,投資的歸投資者,居住的歸廣大市民,兩者不必掛鉤,沒有從屬的關係。
有人或許會擔心房屋政策的徹底改變會對私營物業市場帶來重大衝擊,因而損害本港為數200多萬中產階級業主的利益。但他們忘記了物業價格決定於供求關係,如果未來10年再無大量私人住宅單位供應,私樓依然是供不應求,價格不會大幅下挫。何況香港的樓市一如股市,經已國際化多年,外來的置業需求亦足以支持本港的樓價穩定,情況與新加坡其實一樣。
真正利益受損的可能只有地產發展商和依靠賣地收入支持公共開支的政府,但本港地產商也並非完全無利可圖,因為他們仍有不少土地儲備,可供發展。其實,隨著建造成本顯著增加,地產發展現今已非暴利行業,經濟政策的範式轉移,正可增加誘因,促使資本家創新發展,投資其他行業,為本港經濟結構轉型和未來持續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交通運輸政策方面,政府應該適度有為,以降低整體社會成本為大前提,徹底改革現行的交通運輸政策。
第一,作為本港最主要的集體運輸工具的港鐵,應該取消上市地位,用私有化的方式將港鐵變成特區政府的全資擁有資產(現時政府約佔七成股權),未來的經營模式只須維持有效運作,不再以增長和牟利為目的。因是之故,票價肯定可以大幅向下調整,必定裨益全港370多萬僱傭勞工,而減低交通費用之餘,亦有助降低各行各業的運輸成本,配合地價地租的下降,勢必有助百業復興和有利新生行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目前三條海底隧道,只餘西隧仍由私人企業擁有經營權,政府大可提前洽購收回,然後統一收費。如此一來,海底隧道長期交通擠塞的情況便可以即時改善,增加經濟效益。如果政府進一步傚法世界不少大城市公有化公共交通工具,洽購現時三間巴士公司,統一管理,減少重疊路線,主要為配合集體運輸系統運作,就連帶空氣污染的問題也可紓解。巴士公司公有化後,騰出的市場空間,正好讓小巴、的士等小經營者擴大生存空間,還可引入Uber,讓更多人可以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條件。
最重要的是,打破了地產霸權和交通運輸的壟斷,佔本港生產總值九成以上的服務業便可重新上路,更蓬勃發展,充份發揮「一網」的角色,與中國大陸的「一廠」無間合作,互相輝映,達致雙贏的局面。
香港已經否極泰來,重現生機,全港700萬人一定要認清現實,把握時機,讓我們固有的優勢得以重新發揮,再展光芒,為香港的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