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浩

香港華人古典音樂界多年來都傳誦一個傳奇:當年一位只有10來歲的年青人,憑著其個人在小提琴上的才華,成為香港管弦樂團史上最年輕的首席小提琴手。他就是黃衛明。今天,他已經是中文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的資深小提琴教授,執教鞭達30多年。這些年來在音樂教育工作上,他具有深刻的體會,並在小提琴演奏上有著獨到的觀點。

黃衛明大半生與小提琴結下不解的緣份,除了當年為香港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黃衛明又曾擔任香港小交響樂團團長多年,更與世界多個著名樂團合作過。

因為他的出色琴技,多少流行樂壇的天皇天後都力邀他在其唱片中和演唱會中演出,連唱片公司都拉攏他簽約,灌錄過兩張暢銷的流行曲小提琴專輯,成為膾炙人口的發燒唱片。

作為香港罕有的國際級華人古典樂手,黃衛明經過多年的工作,仍對音樂充滿熱誠,忙碌於錄音、演出和教學之間。

港歐學習古典音樂氛圍

過往,香港與外國的大都會在音樂文化和教育上,都存在環境和條件上的差距。隨著客觀環境的改進,差距亦逐漸拉近。黃衛明就今天小提琴學習有這樣的看法:「香港學習音樂的氣氛和環境,比起歐洲和一些大城市如紐約等,還是差一些;但現在的音樂會和訪港的音樂家非常多。學習音樂的人口也比前多,社會資訊發達,他們可上網、聽CD,學習材料不盡。與歐洲比較,香港學習小提琴的學生是較多,因為社會富裕,家長們投放大量資源供子女學習各種藝術,對教學要求亦很嚴謹。整體學習水平都在提升。而學習氣氛相對的比以前是進步了。」

黃衛明又說,香港普遍學習音樂的情況是,學生不一定對音樂有興趣,是家長主動催谷子女學習:「家長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學生考試達標;事實是,很多學生考到皇家音樂學院八級試之後,就放棄繼續深造,他們是在滿足家長的要求。」他對這個長期存在的現象很感慨嘆。

「音樂才能來自興趣」

「音樂才能來自學生的興趣。學音樂需要練習,練習則需要興趣。」黃衛明表示,未見過有學生用功練琴而玩奏樂器達不到標的。「現在全中國有不少天才兒童,他們的演奏水準,都能達到世界頂尖,甚至是更好。但是,他們不是因熱愛音樂而被訓練出來,他們只是因手指和腦筋的靈巧而被打造。在音樂藝術的內涵、風格及對傳統文化的更高認識,他們仍未到位。因此,他們未能真正的投入音樂裏,未能達到一流琴藝大師的水平。世界級大師的演奏,都有著個性的體現,他們雖在演奏莫扎特,表現莫扎特的風格,卻帶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在裏面。」

對於學習古典器樂,黃衛明表示,香港是偏重於小提琴及鋼琴,如大提琴、小號、單璜管等樂器就沒太多人去選擇。這個現象造成了不少學校的管絃樂團,因為欠缺其它器種而無法組成。

在香港,學習小提琴是越來越普遍的,至於能否培育出頂尖的音樂家,他則認為,好的音樂,是需要個人的才華和涵養才能演奏出來的:「今天,小提琴的普遍水準是提高了,這是與大環境有關,但相比歐洲頂尖音樂學院的學生水平,還是有頗大的差別。香港有潛質的學生也有,可是他們在香港演藝學院修讀一個低級課程後,就不會再選讀全日制的音樂課程。家庭有條件的,都會選到外國進修。雖然香港也有好教授,他們卻認為外地的音樂和文化環境較優越。」

修古典音樂,在選擇音樂學院進修與私人學習上,是有很大分別的,黃衛明指出:「音樂學院能提供完善的學習環境,除了每星期上一堂的課,其餘的時候可以與同學切磋、拉樂團和合奏室樂等,提供很多的機會鍛鍊技巧和音樂認識。有些時候,還有大師級演奏家到校客座授課,這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整體進步就會很迅速。」

黃衛明一直很鼓勵學生參加各地舉辦的小提琴比賽,他認為比賽能促進學生在音樂和技巧上的整體提升,也就有更多發展的機會,學生和習琴者都不應錯過。◇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