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四》)

【註釋】

曾子:孔子弟子,名參(sēn),小孔子四十六歲,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35年之間。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派,傳著述《大學》《孝經》等,被後世尊為「宗聖」。

省:xǐng,反省,內省。

三省:古人常以三、九來表示多的意思。此處正好列舉了三件事,與「三省」巧合。楊伯峻認為,如果「三」字是指這三件事而言,依《論語》的句法便應該說「吾日省者三」,如憲問篇的「君子道者三」。

傳:chuán,傳字有兩解。一,師傳之於己。一,已傳之於人。錢穆認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於人。

【討論】

曾子是儒家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曾子十六歲從學孔子,歷十年,孔子去世。孔子之子孔鯉先死,遺一子子思,孔子臨終將子思託付於曾子,時曾子二十六歲。曾子將所學傳於子思,子思門人傳孟子,此為儒家主流(思孟學派)。

那麼,曾子是個甚麼樣的人呢?孔子說過「參也魯」(《論語‧先進篇》),就是說他質樸魯鈍,不很靈敏。但是,曾子心地善良、踏實認真。有個故事說,曾子瓜田除草,不慎割斷瓜根,父親曾點大怒,用棍子將曾子打昏,倒於瓜田,良久始甦。曾子醒來後,向父親認罪,隨後操琴唱歌,以示身體安好。孔子知道此事後教訓他: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如果大杖不走,讓父親在盛怒之下將其打死,就會令父親受不義之惡名,造成終身遺憾。曾子聽了夫子之言感慨地說:「參罪大矣!」(《韓詩外傳‧卷八》)

曾子就是這樣一個宅心仁厚、質樸實在的人。他的學習、修行,就以篤實為特點。「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終身行之,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禮記‧檀弓‧上》記載:曾子病危,弟子樂正子春,兒子曾元、曾申等侍奉在身邊。童子無意中說出曾子鋪的蓆子很漂亮,是大夫用的。曾子聽了意識到所鋪蓆子不合自己的身份,讓兒子曾元把蓆子換掉。曾元說:「您病得很厲害了,等到天亮再換吧。」曾子說:「君子愛一個人,要用德行來要求他;小人愛一個人,只會讓他享受安逸。我死得合乎禮這也就可以了。」說罷就要起來,眾人只好趕緊給他換蓆子,沒等換上的蓆子鋪好,曾子就逝去了。「臨終易簀」故事,讓人歎為觀止。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本章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之後舉了三個事例,講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都反諸求己。

首先,「為人謀而不忠乎?」盡己之謂忠。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自己有沒有盡心盡力?外人不一定確知,要省察自己內心,不得欺心。為甚麼首先「省」忠呢?或許因為曾子是以「忠恕」二字體悟孔子之道的吧。

其次,「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特別講信、守約,對朋友如此,對家人也如此。據說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兒子跟著,哭著不讓去。妻子就對孩子說:「你回去,我回來就殺豬給你吃。」結果妻子從集市回家後,曾子就要抓豬來殺。妻子制止道:「我這是騙小孩的戲言。」曾子說:「小孩是不能夠戲弄的。小孩沒有知識,只是從父母身上學習,聽從父母的教育。今天你欺騙了他,這是教孩子去欺騙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信母親,這不是能夠成就教化的。」於是把豬殺了給孩子吃。(《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再次,「傳不習乎?」曾子一生不願做官,幾次拒入仕途,以教書育人為事業。曾子親炙於孔子,自己是孔門言傳身教之又一典範。曾子從孔子「學而時習之」,「習之」之所得又以傳弟子。對曾子而言,如果非自己之所「習」,則不傳也,「傳」必自己之所習。

「吾日三省吾身」大概就是曾子成就「宗聖」之道吧。

眾弟子中,孔子最中意顏回,可惜顏回早死,所以曾子成為了孔子的主要傳承人。顏回修為高深,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曾子修為也很高,《莊子‧讓王篇》中說:曾子居住在衛國的時候,非常貧窮、面目浮腫,「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但是曾子卻高唱著《商頌》頌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若此,曾子之為 「宗聖」不亦宜乎!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鵬評點《史記》人物:曾子是了不起的自由人

點閱 【論語說】系列文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