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醫學界近年提倡大腸鏡篩查,全港公立醫院過去一年共進行逾5.5萬宗大腸鏡檢查。中大醫學院近期研究發現,以AI輔助內窺鏡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研究結果已分別於《自然通訊》和《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

檢測率增4成 對初學者更有用 

中大醫學院早於2018年已引入AI輔助大腸鏡檢查,透過實時分析內鏡影像,提升識別腸道瘜肉及癌症的準確度。研究團隊於2021年4月至去年7月期間,招募了22位接受內窺鏡訓練少於3年及少於5百宗個案經驗的醫療人員參與研究,為766名病人進行大腸鏡內窺鏡檢查,當中386位運用實時AI輔助系統,其餘則接受傳統方式檢查。結果發現運用AI輔助系統的腺瘤檢測率,相對傳統方法增加41%,而資歷較淺者的初學者之間的成效也更凸出,比率增加58%,還可以偵測更多較小及扁平瘜肉。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成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扁平型瘜肉較易在檢查中遺留,透過AI輔助技術,可讓新入行的醫生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大減低遺留的機會。

柳浩成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扁平型瘜肉較易在檢查中遺留,透過AI輔助技術,可讓新入行的醫生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大減低遺留的機會。(唐健豐/大紀元)
柳浩成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扁平型瘜肉較易在檢查中遺留,透過AI輔助技術,可讓新入行的醫生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大減低遺留的機會。(唐健豐/大紀元)

研究團隊發現,運用AI技術可偵測更多較小及扁平瘜肉。(唐健豐/大紀元)
研究團隊發現,運用AI技術可偵測更多較小及扁平瘜肉。(唐健豐/大紀元)

柳教授續提到,一般無病徵的適齡人士的檢測率有25至30%,比率上已較理想,由於今次研究病人對象並不限於參與篩查的適齡病人,故研究錄得較高的檢測率。本港及外國數據顯示,手術在運用AI輔助系統不增加太多時間,相反可省卻病人的手術次數。

AI新平台輔助ESD手術

瘜肉大致分為冬菇型和扁平型兩種,後者不宜用傳統大腸鏡切除,而需改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進行,以減低漏留或弄穿腸壁的風險。不過ESD的技術要求高,醫生需經長時間訓練和進行過百個手術病例才能熟習,初學者很易在手術期間、之後造成出血和穿孔。研究團隊運用大量手術影像訓練AI系統,建立獨有的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利用實驗豬隻進行ESD手術。目前威爾斯親王醫院已有4組配置了相關平台的設備,部分公立醫院亦已引入相關技術。

中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竇琪指,團隊收集了橫距12年、共47例由專家操作的ESD完整錄影片段進行分析,標籤200多萬幀手術流程圖片來訓練深度學習模型,有助醫生辨識當前手術步驟和自動提示組織結構及路徑,並客觀分析手術技能。平台會自動生成一份報告摘要,紀錄手術及熟練程度等數據,並作出評級。

竇琪指,團隊收集了橫距12年、共47例由專家操作的ESD完整錄影片段進行分析,並客觀分析手術技能。(唐健豐/大紀元)
竇琪指,團隊收集了橫距12年、共47例由專家操作的ESD完整錄影片段進行分析,並客觀分析手術技能。(唐健豐/大紀元)

料明年臨床應用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翰智稱,團隊目標在明年應用在病人。對於平台會否對醫生造成依賴或影響手術質素,葉稱平台對於初學者階段較有用,能加快提升醫生的技術,也有專家反映有機器輔助下,可減輕他們專注於長時間手術時的壓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