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現時香港官員非常高汁,例如那個「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英文水平已是一絕,想不到中文造詣也令人拜服。昨天卓永興在電台受訪,稱港府重視今次選舉,一眾司局長都出來宣傳,形容是「無所不用其極」。

不必查詞典也知道,現代人講「無所不用其極」都帶貶義,指不擇手段、窮盡一切可能做壞事。但恐怕沒多少人探究過這句話的出處和原意——其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壞,或那麼簡單。

「無所不用其極」,出自從前識字者皆背過的儒家經典〈大學〉,以下為相關章節: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在〈大學〉語境下,「無所不用其極」當然不是「用盡一切卑劣手段達到目標」,但實際意思又是甚麼呢?先看看作者所引的三句古語。

首先是商湯洗澡盆(湯之盤銘)的勵志銘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示,你今天真能夠洗滌舊污而自新的話,就應該天天更新自己,不可間斷。身體的污垢比喻心性的惡習,除舊佈新就是改過向善。

《康誥》是西周成王伐管叔、蔡叔後,任命康叔治理殷商舊民的號令,「作新民」的意思,是「勸勉殷民改易舊俗,自新向善」(說穿了,就是令殷民歸順於周)。

最後「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引自《詩經》,指「周朝雖是舊邦,但周文王受的天命是新的」。文王何時受命於天呢?《史記》講過一個故事:殷未亡國時,文王是西方諸侯長,叫「西伯」,各國有爭訟都找西伯裁決。

有次,虞、芮兩國的人起爭執,往周國求仲裁。入境後,看到耕田者互讓田界,人民禮讓長者,還未見到西伯,他們就很慚愧了,彼此說:「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秖取辱耳。」(我們所爭的,都是周人所恥,還去做什麼,自取其辱而已)於是兩者禮讓而去。諸侯聽聞此事,都說:「西伯應該是受命之君。」可見文王能承受新的天命,也離不開一個「善」字。

古人某些注解,認為「極」即「盡」,「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指「君子日新其德,常盡心力不有餘也」(鄭玄注),即無處不盡心竭力,字面上雖說得通,但置諸〈大學〉脈絡,我覺得不大妥貼,因為這樣解「極」字,發揮不到上文連續三個「新」字隱含的「遷善」意思。

後來有人以「至善」釋「極」字,如清代胡渭〈大學翼眞〉:「極,即至善之云也。用其極者,求其止於是而已矣。」整節的意思就明白通順得多。「無所不用其極」原意就是:不管在修身、治國、受天命(即平天下)哪方面,君子都要遵行「至善」。

不幸的是,大概自民國初年以後,「無所不用其極」已喪失褒義用法,就連中共也只用來罵人,如2022年8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美國搞經濟脅迫的案例俯拾皆是,搞經濟制裁,搞技術封鎖,打壓他國企業,無所不用其極。」

儘管以「無所不用其極」形容政府宣傳區選,有煽動憎恨特區政府的嫌疑,但卓永興如此「無所不用其極」地「活化」古義,復興中華文化,我還是支持的。最後,我想提醒各位,林鄭月娥兩年前說過:「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所以,「無所不用其極」地嘗試拉高投票率,等於「無所不用其極」地打擊政府公信力,還望卓永興們三思。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