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構調查發現,逾三成護老者自評照顧壓力屬於「非常高」,因此常感到容易疲勞、容易發脾氣等,但當中近九成人沒有使用暫託服務。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建議「政商社合作」推動多元化的社區暫託服務,並改善現時與暫託服務相關的網上服務。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今年8月進行「社區暫託服務調查」,通過該機構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單位,邀請護老者填寫問卷,共回收499份。結果發現約七成受訪者(72.7%)正值照顧一名長者,逾五成人(53.1%)照顧年資為五年或以上,被照顧長者主要為他們的父母(69.5%)或配偶(20.6%)。

調查以10分為最高壓力,逾三成護老者(33.3%)自評照顧壓力達8至10分,屬「非常高」。他們最常因壓力出現的反應為「容易疲勞」(62.5%)、「容易發脾氣」(52.9%)及「持續感到緊張」(40.5%)。

護老者的主要壓力來源為「長期獨力照顧」,逾四成人(43.3%)表示「沒有其他人可分擔照顧工作」,近三成人(27.7%)在平日每天需花超過8小時或以上照顧長者,等同或甚至超越一份全職工作。

現暫託服務未能回應實際需要

雖然護老者承受壓力,但近九成受訪者(89.6%)沒有使用暫託服務,主因是「不認識有關服務」(38.3%)及「擔心被照顧者不適應」(29.8%)。基督教服務處認為,此反映護老者不了解暫託服務,亦顯示現有暫託服務未能回應需要。

調查又發現,當護老者有需要短暫放下照顧工作時,近半(47.1%)受訪者未能即時找到替代的照顧者,當中逾五成半人(58.7%)因而選擇「延遲處理事務」,更有逾三成半人(37.0%)決定「取消處理事務」。

護老者首三個最期望暫託服務擁有的元素為「服務地點接近居住的地方」(72.7%)、「可自選服務時間」(66.1%)及「不需預約,隨時可使用」(54.3%)。不過,基督教服務處指出,現有暫託服務往往未能滿足以上的元素。

社區參與暫託服務

58歲的關麗琼正值照顧86歲、患有認知障礙症的媽媽,兩人同住於深水埗。關女士表示過去因擔心媽媽未能適應陌生環境及難以預約,未有使用暫託服務。她期望社會有更多方便及彈性的暫託服務,讓更多護老者有喘息機會。

基督教服務處今年5月起與深水埗多間商戶開展名為「角落休息暫」的計劃,試行「商社合作」的長者社區暫託服務,今年8月,關女士因要身體檢查,參與「角落休息暫」,將媽媽暫託於同區的餐廳「素年」。她說:「社區暫託服務令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地照顧媽媽,還有其他人關心我」。

「素年」餐廳負責人何小姐則表示,餐廳於今年7月成為「角落休息暫」的暫託點後,未有因此干擾日常生意,更能長期支持社區的需要,她認為非常值得。

基督教服務處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協調主任張燕琳指,「角落休息暫」推出以來已經服務近百人次,門檻不高,只要有供二至四人休息的空間便可以,服務處會為參與商戶的員工提供訓練。

倡「政商社合作」 推動多元化社區暫託服務

基督教服務處建議,政府亦應推動護老者使用社區暫託服務,為護老者提供實報實銷的社區暫託支出津貼,並津貼或嘉許提供暫託服務的商戶。商戶方面則可了解社區內護老者的需要,按自身能力提供支援。社福界則可為商戶提供資訊及訓練,連結社區義工力量,發掘社區的暫託空間。

基督教服務處又建議,政府可改善現有的線上暫託服務名額查詢系統,加入實時地圖位置及空置名額搜查形式,供護老者搜尋就近住所的各類型暫託服務名額,並開發暫託服務的線上預約系統。@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