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神話和小說中,皆提到過用隕石鐵打造的武器,不僅削鐵如泥還堅不可摧。如今,瑞士一所大學在瑞士莫列根(Mörigen)古青銅時代遺址發現了一個3,000年前使用隕石鐵打造的箭頭。

在3,000年前的青銅器時代,人們大多使用青銅製的物品。不過,考古學家仍在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古文明中發現,青銅時代也有一些鐵製器皿或武器,而這些武器恰好是稀有隕石鐵鍛造而成的。

隕石鐵文物十分罕見,尤其是在中歐和西歐。迄今為止,僅在波蘭的兩個地方發現了隕石鐵製品,分別是手鐲、斧頭和其它幾樣複合體物品。

目前科學界認為,這種鐵隕石源自古代行星的核心,但經過毀滅性的撞擊後被摧毀成無數個碎塊,又被地球的引力吸引,經過大氣層時燒燬大部份外表,最終落到地上。

這次,擁有近200年歷史的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ät Bern)在瑞士比爾湖大區的考古收藏中,對隕石鐵製成的文物進行了搜尋,並在今年7月將其成果發表在科學和醫學書目資料庫ScienceDirect網站的「考古科學雜誌」上。

搜索過程中,他們將目標鎖定在一個長約4厘米、寬為2.5厘米、柄腳1.3厘米、重量為2.9克的鐵製箭頭上。該箭頭是19世紀的考古團隊在瑞士莫列根青銅時代晚期(公元前900-800年)的湖中住宅被發現,當時它混在一堆青銅箭頭當中。

伯恩大學的考古團隊使用了瑞士伯爾尼自然歷史博物館(NMBE)的隕石樣品特旺貝格(Twannberg),對鐵製箭頭進行比較分析,分析過程中他們使用掃瞄式電子顯微鏡(SEM)、X光螢光光譜儀(XRF)、 μ 子誘導 X 射線發射(MIXE)和高靈敏度的伽馬能譜測定儀器進行檢測。

分析結果顯示,鐵箭頭主要由鐵紋石和鎳紋石礦物組成,具有非常明顯的層狀紋理,氧化層厚度小於0.1毫米,而未氧化金屬的厚度在1.2毫米左右。在SEM下還觀察到樺木焦油和一些沉積物。其主要成份包括7~8 %的鎳(Ni)、0.58~0.86% 鈷(Co)、微量的鍺金屬和大量的鐵。除了這些主要礦物之外,科學家利用伽馬能譜測定時發現鐵箭頭當中還含有1.7dpm/kg的鋁-26,鋁-26是鋁-27的同位素,且大多存於外太空,在地球上幾乎不存在。

這項分析結果打破了當初他們認為特旺貝格與鐵箭頭是來自同一塊隕石的猜想,因為Ni-Ge濃度與IAB鐵隕石一致,但與特旺貝格成份成鮮明對比。報告中認為,莫列根鐵箭頭必定源自一塊至少在太空中2噸重的IAB鐵隕石。

IAB隕石是鐵隕石(錐紋石和鎳紋石)的一種,其總體的組成會夾雜著一些矽酸鹽。

在歐洲的大型IAB隕石中,只有三塊具有相同金屬組合的隕石墜落地球,一顆在捷克共和國的博胡米利茨(Bohumilitz),另一顆在西班牙的雷圖埃爾塔-德爾-武利亞克(Retuerte de Bullaque),第三顆在愛沙尼亞的卡利湖(Kaalijarv)。

雖然不排除未來發現相同金屬組合的隕石,但科學家目前認為以愛沙尼亞的卡利湖隕石最有可能跟鐵箭頭同源。原因是這顆大隕石墜落事件發生在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產生了許多小碎片,這些碎片也撞擊出許多隕石坑,隕石坑最大的直徑有110 m。

科學家推測,這些含鐵的隕石小碎片,可能被做成其它器皿或武器,並隨著公元前800年時波羅的海的琥珀貿易路線被交易到距離隕石坑1,600公里的瑞士。

德國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物理學家馬克·舒曼(Marc Schumann)博士告訴弗萊堡大學新聞室,「我們在實驗中使用伽馬能譜測定法,可以從任何樣品中檢測放射性指紋(物體半衰期),找到相對的同位素,其中包括鋁-26這種同位素,而它只存在於外太空。」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