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任昉著作的《述異記》介紹了秦漢年間的一段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他的頭部演化為東嶽,腹部變成了中嶽,左臂演化為南嶽,右臂則成了北嶽,而他的腳變成了西嶽。這段秦漢時期的傳說為神州五嶽的來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在春秋以前,「岳」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堯時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就叫「岳」。後來把主管方岳的官吏與岳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一起來,根據五行對應,出現了代表五方大山的「五嶽」。

在先秦時期,五嶽具體山名就已確立,但不同文獻記述略有不同,本章採用東漢大儒鄭玄對《周禮》註釋所說,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1. 東嶽泰山

在古文獻中,泰山被稱為岱宗,或岱嶽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曰:「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王者受命,恆封禪之。」所以稱泰山為五嶽之首。

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泰山峻極於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每當帝王登極,建立彪炳功業後,會在朝臣奏請下,到泰山封禪。據《史記正義》云:「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帝王祭告上天神明,以保國祚昌隆。從秦朝以來,中國史上有12位帝王到泰山封禪祝告。

至於為何選擇泰山,《白虎通》釋義說,泰山「萬物所交代之處也」。這裏的「交代」通「交泰」,指天地之氣合和,萬物通泰,剛柔互濟。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天地育化萬事萬物,而且源源不斷。北京故宮的交泰殿就是取意「天地交,萬物通」而命名。

根據《博物誌》介紹,泰山還有一個名稱「天孫」,意思是天帝的孫子,主掌召喚世人的靈魂。《岱史》說:「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

在五行中,東方對應著青色,喻示萬物交替,初春生發,因而可知人的生命長短。《風俗通義‧正失》記載了民俗所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脩短。」

在道家信仰體系中,東嶽大帝是主掌泰山的山神,古代稱之為泰山府君或東嶽帝君。掌管地府的十殿閻君。由他主宰人間、眾生眾靈之禍福,是統轄陰陽二界的神明。

2. 西嶽華山

華山,「《夏書》曰太華,《周禮》曰華山。《爾雅》曰西嶽」。華山名稱的由來,有不同說法。

據《白虎通》所說:「西嶽為華,華之為言穫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穫也。」在五行中,西對應金,應在秋季,正是萬物結果,豐收的季節。

張說《華山碑》碑文說:「太華山者,當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這裏的「少陰」指西方,西方為金。萬物經過開花結果,到了金秋時節,果實成熟便可以收穫。

《山海經‧西山經》認為:「華山,冢也,〈冢者,神鬼之所舍也。〉其祀之以太華。」大意是說,華山是神鬼的聚集地。東漢大儒鄭玄註釋說:「山頂曰冢。」這裏的冢不是墳墓的意思,是指高大的山頂。

據《華山記》記載:「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

傳說中,在華山的山頂上有一座巨大的蓮池,生長著千葉聖蓮。凡是吃下蓮花的人,會羽化成仙,因此稱為華山。

大唐詩人韓癒作詩《古意》,其中一句曰:「太華峰頂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詩文所述的華山聖蓮,就是根據傳說演繹而來。

3. 南嶽衡山

南朝任昉著作《述異記》說,盤古開天闢地時,南嶽是由盤古的左臂所演變而成。

在唐朝以前,南嶽衡山指的是安徽霍山。到了唐朝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唐太宗下詔定祀南嶽衡山於衡州。

衡山,又名南嶽、壽嶽、南山。《周禮‧職方氏》中說:「南嶽之鎮曰衡。」「其分當翼軫,光輔紫宸,鈐三氣之根,鈞五靈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長育之功,稱物平施,故謂之衡山」。

《甘石星經》也介紹說:南嶽衡山對應著二十八星宿的軫宿之翼。軫宿指天上的車子,由於它與天空東南的騎陣將軍和陣車等組合成一組南方的軍事戰場,故而軫宿象徵著軍車。衡山「上承冥宿,銓德鈞物」,銓德鈞物,是說衡山總轄萬物,能品物流形,衡鑑德機。猶如衡器,可稱天地。

衡山,古時被認為是神仙洞府的所在地,也是理想的修煉之地。在文獻記載中,有不少修道人在此地隱居潛修,並白日飛昇。

唐末李沖昭著作《南嶽小錄》,其中記載了九位修行有素的道士白日飛昇的故事。比如,晉武帝時的陳真人興明,於晉惠帝時成道飛昇;尹真人道全,於晉懷帝時飛昇;徐真人靈期,於南朝宋元徽年間得道飛昇。除了這幾位,還有陳真人惠度、張真人曇要、張真人始軫、王真人靈輿、鄧真人郁之等,他們修成得道,在史載中留下了飛昇的具體時間。

據《荊州記》記載:「南嶽衡山,朱陵之靈台,太虛之寶洞,上承冥宿,銓德鈞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故號南嶽。赤帝館其嶺,祝融寄其陽,威神堂堂,蔭映峨峨,是以宅藪神靈,室宇仙羅。」

南嶽衡山作為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上承冥宿,銓德鈞物」,「下踞離宮,攝位火鄉」,離,卦象是燃燒的烈火。《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在南方的盡頭。上古帝嚳時期,火官祝融,號赤帝,他傳下火種,教人使用火的方法,令「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因功德赫赫,受到萬世敬仰,後人尊稱其火神。祝融受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所以南嶽有赤帝館,有祝融峰。

登上衡山祝融峰,可以遍覽群峰。唐朝韓愈在《游祝融峰》詩中讚歎道:「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北宋黃庭堅寫道:「萬丈祝融插紫霄,路當窮處架仙橋。上觀碧落星辰近,下視紅塵世界遙。」

《吳越春秋》記載:賢明的大禹為父親鯀治水無功而感傷不已。他登上衡山,殺白馬以祭祀天神。忽然他渾然而臥,酣然入夢。大禹夢見了一位身穿赤綉文衣的男子,其人自稱玄夷蒼水使者。使者對大禹說:「想要得到我的山神書,就得齋於黃帝岩嶽之下三月。」大禹從夢中醒來,依照使者的叮囑,如約齋戒後,便登山掘石,得到了金簡玉字書,從而獲悉了治水的方法。

4. 北嶽恆山

北嶽恆山,從唐代開始,典籍中出現兩處恆山,分別在山西渾源縣和河北曲陽(河北阜平縣境內)。

本章據《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所述,採用北嶽恆山位於山西大同渾源一說,「自虞帝有十一月之巡狩,而北嶽以名,歷三代及漢唐,相沿至今,雖更名不一,要皆兢兢致祭,罔敢或缺。」

上古時期,舜帝十一月巡狩,即天子出行,巡視監察邦國州郡,巡狩途中要祭祀山川,稟告上天。《尚書》載「五載一巡狩」。

舜帝北巡到恆山時,感慨其雄奇險峻,因此封為北嶽。從上古三代到漢唐,恆山數次更名,為避皇帝名諱,比如漢文帝劉恆,唐穆宗李恆,恆山多次改名「常山」。但歷代皆是兢兢致祭,不敢有缺。

北嶽因何稱為恆山?據《風俗通義》載:「恆,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因恆山位於北方,五行中對應水,水性陰寒,飄遊濡潤,具有潤下滋生萬物之特性,而北方之地陰終陽始,其道恆久,為恆常之所在,故曰恆山。

一說,恆山是以恆水從此發源而得名,恆水即今橫河,「橫」與「恆」諧音,所以稱為恆山。《尚書‧禹貢》:「太行恆山,至於碣石。有恆水出焉。其下有祠,晏天王按《山記》曰:高三千九百丈,方三十里,周回三千里,上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道者服之成仙。」清代魏源在《釋道北山條陽列二》篇中說:「恆山以恆水所出得名。」

東晉道士楊羲所撰《茅君傳》說,茅山派祖師茅盈在十八歲時,離開家鄉來到恆山中修煉。後來,他得到了西王母傳授的道家真經,經過多年苦修,最終得道飛昇。

官修正史《舊唐書‧方伎》記載了唐朝道士張果老長年隱居恆山修道的故事。這位傳奇的張果老,人們不知他是何方人士。武則天當政時,他曾說自己已經幾百歲了。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恆州刺史韋濟向唐玄宗上書,陳述張果老的修道神蹟。天子數次派人,終於將張果老請到京師。他在京城待了一段時間後,便請辭回到恆山。唐玄宗賜其號為「通玄先生」。

張果老回到恆山後,從此就從史傳中消失了蹤影。民間傳說他得道成仙,成為民間神話中的八仙之一。

由於歷代有不少人來到恆山修煉,因此恆山上,留下了不少的仙跡,也修建了不少寺院和道觀。其中最著名的是懸空寺。在懸空寺下南側的峭壁上,留有大唐詩仙李白書寫的「壯觀」二字。

5. 中嶽嵩山

在秦漢時期,民間傳說認為嵩山是由盤古的腹部演化而成。嵩山位於河南登封縣以北五里處,歷來認為此山位於天地之正中,所以歷朝歷代皇帝祭祀中嶽,祈求天下安寧,於每年六月(也就是一年之中)下詔祭祀嵩山。

自古以來,嵩山有多個名稱,譬如太室、崧高、中嶽等。據釋名介紹「嵩字或為崧,山大而高曰崧。」

上古時期,帝禹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在這裏生下了兒子啟,因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所以稱嵩山東峰為「太室」。太,指身份最高的;室,妻子的意思。少室山,指嵩山西峰。傳說中,帝禹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的妹妹就居住在此地。

嵩山有十多座石室,有石床和池水。每當世間發生戰亂時,嵩山石室可供世人避難居住。

漢朝時,曾稱為「嵩高山」。漢武帝登上中嶽,聽到大山呼喊「萬歲」之聲,於是漢武帝命地方三百戶負責奉祠祭祀,命名為「崇高邑」。漢武帝在嵩山還遇到了學仙女子,於是將所遇女仙之地,命名為「玉女台」。

嵩山被視為一座仙山,歷代留下了不少仙道神蹟。《洞天福地記》載,道家第六洞天福地就在中嶽嵩山,方圓可達三千里。這一帶對應另外空間的「思真之天」。

昔日,周靈王太子晉(另稱王子喬)喜歡吹笙作鳳鳴,遊歷於伊洛之間。道人浮丘公,也就是傳說中的仙人,接太子晉登上嵩山三十多年,修煉長生不老之道。周靈王以為太子登山墜崖身亡。三十年後,太子晉請大夫桓良轉告其弟周景王,七月初七於緱氏山相會。到了那天,太子晉乘白鶴在山的上空吹笙,並於七日後駕鶴登天。因此留下了「子喬駕鶴」、「控鶴登仙」的傳說。民間有一句歇後語,「赤松子遇王子喬——各有千秋」,是說道家真人赤松子和王子喬都因修煉有素,得以長生不老。

除了王子喬,在嵩山修道成仙的還有:東漢張道陵、晉朝鮑靚、北朝寇謙之等人,以及隋唐時潘師正、司馬承禎、王希夷等等。

漢朝向道之風盛行,有道士從國外帶回來貝多子樹,栽種在嵩山西麓。記載中那四棵貝多子樹非常高大,形態奇異,與其它樹木很不相同。一年三次開花,花白而香美。

古時,嵩山盛產靈芝。《仙藥別錄》云:「黃芝生嵩山。宋建中靖國元年,少林寺產靈芝,大小十二。」宋朝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嵩山少林寺生長出了十二枚靈芝。地方官繪圖上奏天子,朝廷下詔將靈芝送入宮廷內府。昔日的靈芝圖以及摹刻石碑仍然留在少林寺中。

秦漢時期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他的一部份身體化成了五嶽大山,鎮守著神州大地。人們登臨五嶽,「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縱目游賞,胸襟大開。而敬天禮道,瞻仰神佛的天性,也隨著登高望遠,在心中自然地舒展,自在地馳騁。

參閱資料:
《南嶽小錄》
《舊唐書》卷191
《南嶽九真人傳》
《風俗通義‧五嶽》卷2/卷10
南梁任昉《述異記》(四庫全書本)卷上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卷7/卷13/卷41/卷55/卷67/卷163#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