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看了兩齣港產片,分別是去年上映的《過時·過節》與今年上映的《斷網》。前者像嚴肅版的《飯戲攻心》,除了毛舜筠和謝君豪之外,其他主要演員都是新演員,獲1,278萬票房佳績;後者由郭富城、林家棟和任達華三大影帝演出,竟然只得536萬票房。這反映出香港觀眾的口味已經轉變了,「熟口熟面」的影帝級演員不再是票房保證,警匪犯罪動作片更有一種令人煩厭的感覺。

在2014年雨傘運動前後,社會出現「世代交替」的氣氛,多位新興政治人物紛紛當選。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這種氣氛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和原訂於2020年舉行的立法會選舉更為強烈。雖然香港現時已經再沒有民主選舉,但「世代交替」氣氛在樂壇和影視圈的觀眾群當中非常強烈,不少人都積極支持新歌手、新演員和新導演,部份甚至「盲撐」。

經歷了社會動盪後,電影不再只是電影,流行文化亦不再只是流行文化,觀眾希望能夠從中找到情感連結和共鳴;甚至透過自己的支持,推動某種社會價值,包括保育港產片、拒絕合拍片、反對藝人到中國大陸發展等。

以上的大背景可以解釋到為何某些電影近年會爆紅,例如《毒舌大狀》和《正義迴廊》令觀眾重拾現實中失去了的司法公義;《緣路山旮旯》宣揚「香港真係好靚」,連結留港人士的情緒;《明日戰記》雖然是合拍片,但因為古天樂積極提攜新人、投資很多港產片,再加上觀眾想支持本地特技動畫工作室,讓票房大賣。

說回正題,《過時·過節》以寫實不煽情的手法講述一個家庭崩壞的故事,各人有不同的問題,但在不如意的人生中仍找到一絲希望。劇情觸及離散主題和情緒,令觀眾有莫大共鳴:親朋戚友家人齊齊整整吃一頓飯,原來已經不是一件必然的平凡事。

而合拍片《斷網》的問題跟《神探大戰》相似,都是舊世代拍攝的「新」電影,與現今的香港人毫無情感聯繫,缺乏當下香港的時代感,觀眾難以入戲。《斷網》雖然由三大影帝演出,但那些關於「黑客入侵」的劇情尷尬又不合理;郭富城飾演的電腦高手,中後段突然成龍上身,最後變成動作片。

《斷網》也是香港電影圈的縮影,新人無法上位。戲中只有兩名相對比較新的演員,胡子彤飾演「宅男」黑客,演出自然,但顧定軒只得一句對白,最後更以十分荒謬的方式死去。今屆金像獎冷落在網上大受歡迎的麥沛東、楊偉倫、張繼聰、袁澧林等新面孔,以及由新導演何爵天和林森所拍攝的《正義迴廊》和《窄路微塵》,都令很多網民感到不滿。

《斷網》香港票房只得536萬港元,成為三大影帝的人生污點;中國大陸票房獲6,488萬人民幣,其實也不算太好。香港電影人就算迎合大陸品味,都未必得到大陸觀眾熱烈支持。這類舊演員和舊題材電影更無法吸引年輕香港觀眾入場,長此下去,香港電影業只會「CCTVB化」。◇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