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舖頭整天都對著紅磚屋,我就好奇這座看起來很古老的建築是甚麼呢?」自小在油麻地長大的何國標(Louis),出生於木匠世家,與家人守護老店「泗祥號」,見證著當區的歷史變遷。千禧年啟動的「窩打老道/雲南里」重建項目,紅磚屋正屬清拆範圍內的建築。愛刨根問底的Louis很想一窺究竟,便著手到歷史檔案館找資料,並去信古物古蹟辦事處(AMO),沒想到這封來自民間的信,竟決定著這座百年古蹟的去與留。

老字號「泗祥號」的鐵閘畫繪有昔日油麻地避風塘的風景。(陳仲明/大紀元)
老字號「泗祥號」的鐵閘畫繪有昔日油麻地避風塘的風景。(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油麻地果欄對面、新填地街的老字號「泗祥號」,今年完成的鐵閘畫令人眼前一亮,何氏父子二人安坐舖前,兒子何國標打磨著木器,爸爸何廣雄在一旁翻閱著英文字典,畫作的另一側,是昔日油麻地避風塘的風景,滄海桑田變遷,昔日千帆駛過的避風塘,如今已成商業大街。「泗祥號」屹立油麻地百年,歷經8次搬遷,見證填海、重建,不變的是他們那份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去年父親離世,享年88歲高壽,留下Louis獨守小店,「社區重建」如同懸在老店頭頂的一把劍,Louis說:「我會堅持做到最後一刻,如果這裏要重建,我就光榮退休。」

木匠化身古蹟保育者 成歷史檔案館常客

與Louis提起油麻地歷史,就好像接通了電源一樣,講一天一夜都講不完。最讓他津津樂道的一段往事,就是「紅磚屋」的保育過程。「泗祥號」在90年代的店址在雲南里的唐樓,正對著一面紅磚圍牆,圍牆內是紅磚屋。這一片的唐樓均屬「窩打老道/雲南里」重建項目範圍,小店同樣面臨搬舖的問題。日夜相對紅磚屋,Louis很有興趣了解多一些。

2000年的油麻地雲南里,右方是抽水站的紅磚圍牆,圖中可見「泗祥號」的招牌。(何國標提供)
2000年的油麻地雲南里,右方是抽水站的紅磚圍牆,圖中可見「泗祥號」的招牌。(何國標提供)

在Louis的記憶中,90年代的紅磚屋並不是甚麼好地方:「我認識的『紅磚屋』,每天都有針筒拋出窗外,裏面住的都是癮君子。」這棟看起來古雅的建築自1989年起成為「露宿者之家」,是社會底層人士的聚腳點。10年後發展商準備建樓,紅磚屋位於「窩打老道/雲南里」重建項目範圍內,於1999年清空了樓宇,等候清拆。

1895年油麻地抽水站建築群施工圖則。(水務署提供)
1895年油麻地抽水站建築群施工圖則。(水務署提供)

「我在觀塘的歷史檔案館找到一張1895年的九龍半島供水地圖,觀察現時紅磚屋的位置標註有『plugging station』(抽水站),是有好幾座的,我好懷疑究竟紅磚屋是不是抽水站的一部分。」Louis帶著疑問,附上這份查到的資料,去信古物古蹟辦事處(AMO),詢問紅磚屋的歷史。「當時的AMO就將我的這份信轉發給其他政府部門,包括警務處、海事處、水務署等等,當時的水務署有個高級工程師看到我這封信,就特別前來拍照,後來又在水務署的檔案中發現了一張九龍抽水站舊圖則,對比後發現真的是油麻地抽水站的其中一部份。」Louis講述,保育紅磚屋真是「千鈞一髮」,他非常感激這位高級工程師當機立斷報備給當年的水務署署長Phillipson,署長回覆「It‘s a pity to be lockdown」(被拆除很可惜),當時紅磚屋已經圍板,離拆除只有2個星期。這份署長的信就如「救命書」,讓百年歷史的紅磚屋免於被清拆的命運。

約1900年的油麻地抽水站,紅磚屋清楚可見。(英國檔案館提供)
約1900年的油麻地抽水站,紅磚屋清楚可見。(英國檔案館提供)

Louis翻查資料,得知油麻地抽水站於1895年建成,為九龍半島原居民首次提供食水,一直到1906年九龍水塘竣工後被取代。最初油麻地抽水站建築群有三棟建築。保留至今的「紅磚屋」原屬油麻地抽水站建築群中最南的一棟,下層為辦公室及士多房,上層為主管宿舍。北面的兩棟建築已於1969年拆卸。他還觀察到,紅磚屋旁一列面向雲南里的紅磚圍牆,其實也屬於抽水站的一部分,有過百年歷史,但在重建項目中被拆除了。

能夠協助紅磚屋的保育工作,讓Louis有了更多的信心專研社區歷史,尤其是社區重建帶來的變化。另一個促成他想考證社區歷史的契機,是一次與朋友不太愉快的溝通經歷,他發現朋友著書有錯漏,因此決定自行求證,找到更多的歷史資料。為了求證歷史資料,他成了歷史檔案館的常客:「檔案館通常開周一至周五,雖然平日工作很繁忙,但我還是忍不住溜出去,有時我就請爸爸看舖,我出去一兩個小時到檔案館查資料。」除了吸收文獻內容,他還開始自學拍攝,帶上相機在工餘時間遊走,記錄下香港城市變遷中的一幕幕。

Louis守護著父輩留下來的木器老店「泗祥號」。(陳仲明/大紀元)
Louis守護著父輩留下來的木器老店「泗祥號」。(陳仲明/大紀元)

百年老舖活見證油麻地變遷 梳理脈絡還原社區歷史

「泗祥號」的存在,正是一本活著的歷史書,見證著油麻地的變遷。油麻地近海,漁民信奉天后,據油麻地天后廟中1870年(同治九年)的碑記所述,稱該地為「蔴地」,因是漁民晾曬船上麻纜的地方。因此油麻地的的原名是「油蔴地」。

1874年甲戌風災後的油蔴地,圖中央建築物是第一代油蔴地警署,圖右民居前面是今上海街。(高添強提供)
1874年甲戌風災後的油蔴地,圖中央建築物是第一代油蔴地警署,圖右民居前面是今上海街。(高添強提供)

Louis找到1874年甲戌風災後的油麻地舊照,這場風災造成了2,000人死亡,在香港歷史上是一次非常慘烈的風災。從舊相可以看到,圖中央建築物是第一代油蔴地警署,圖右民居前面是今上海街,各類船隻停泊在岸邊,是一個繁華的漁業社區。1880年油麻地填海,開闢而成新填地街。在1906年丙午風災後,政府通過《建築避風塘條例》,開始在油麻地海傍興建避風塘,1916年竣工。油麻地避風塘的位置鄰近旺角碼頭和佐敦碼頭,就成為了一個繁忙的交通樞紐。

1880年油麻地因填海開闢而成的新填地街,圖為眾坊街至西貢街的一段。(高添強提供)
1880年油麻地因填海開闢而成的新填地街,圖為眾坊街至西貢街的一段。(高添強提供)

1905年的油蔴地,海傍是介乎今天眾坊街與甘肅街的一段新填地街。(高添強提供)
1905年的油蔴地,海傍是介乎今天眾坊街與甘肅街的一段新填地街。(高添強提供)

「泗祥號」以製作木船用具起家,如「律囉」(木製滑輪)就是當時父輩開舖維生的重要產品。Louis從尋找家族歷史開始,找尋祖譜檔案記錄,漸漸得到越來越多的文獻線索。從「點」到「面」,他開始慢慢收集與油麻地相關的舊照片,研究街坊鄰里的店舖,甚至開始記錄街坊的口述歷史,也十分關注舊區重建的消息,一度在報刊發表歷史研究文章,成為一名民間歷史文化研究者。

「泗祥號」以製作木船用具起家。(陳仲明/大紀元)
「泗祥號」以製作木船用具起家。(陳仲明/大紀元)

「泗祥號」生產船隻所需的「律嗦」。(陳仲明/大紀元)
「泗祥號」生產船隻所需的「律嗦」。(陳仲明/大紀元)

市建局早前公布《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建議活化過百年歷史的油麻地果欄,原址改為零售、餐飲、休閑或藝術文化用途。建於1913年的果欄,是香港主要水果批發市場,最初以草棚搭成,逐漸有固定樓房建起。1952年石龍街一列16間設計相似的欄商建成,屋頂均為水磨石書法招牌,很有特色。Louis對果欄也很有感情,四處收集舊照片,並親力親為拍攝果欄的相片,「這些相片以後就會成為歷史了!」

1952年油蔴地石龍街16間果欄剛建成。(九龍果菜同業商會提供)
1952年油蔴地石龍街16間果欄剛建成。(九龍果菜同業商會提供)

2013年油麻地新填地街和窩打老道交界的一列果欄建築群。(何國標提供)
2013年油麻地新填地街和窩打老道交界的一列果欄建築群。(何國標提供)

2013年的16間果欄建築群。(何國標提供)
2013年的16間果欄建築群。(何國標提供)

*********

時代巨輪下,「泗祥號」還能夠存在多久,一切都是未知數。Louis表示會堅守到最後一刻:「這都是夕陽行業了,我的子女各有所長,我也沒有特別想叫他們學。我就會做到我身體做不到為止,或因為重建光榮結業。」對於社區歷史研究,Louis仍保持著熱忱,他仍然很熱心接受傳媒訪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並計劃以父親的故事為背景書寫油麻地的歷史,在未來的一日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這一寶貴的記憶。◇

2011年何國標出席「油麻地文化藝遊」的油麻地歷史系列講座,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文化葫蘆網頁)
2011年何國標出席「油麻地文化藝遊」的油麻地歷史系列講座,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文化葫蘆網頁)

2016年何國標在紅磚屋為香港電台節目《香港故事》系列拍攝,介紹相關歷史。(何國標提供)
2016年何國標在紅磚屋為香港電台節目《香港故事》系列拍攝,介紹相關歷史。(何國標提供)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