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破滅的日耳曼效率傳說

移民德國的香港人,只要在德國生活了一段短時間,便會發現,在初階德文課程學到或口耳相傳聽到有關德國的「神話」,原來破滅的速度可以是如此的快。

我不是說德國人有沒有喝很多啤酒,有沒有吃很多香腸的老土典型。德國人少飲一杯啤酒,多吃一條香腸,這對居德港人的生活並沒有很大影響。

誠然,德國在某些工業領域,仍然手執牛耳,領先世界各國。我們會質疑的是,普遍來講,德國還是「高效」和「速度」的典範嗎?

我來給大家講幾個德文關鍵字:BER(柏林勃蘭登堡機場)的「十年挑戰」,Stuttgart 21(斯圖加特21火車站工程)的衝突,Auslanderbehorde(外國人事務局)的辦事速度,Deutsche Bahn(德國鐵路)的誤點率。

對德國略有認識的朋友,都知道這幾個名詞背後代表的,就是德國官僚龜速的一面。不相信我的話,讀者大可上網搜尋。還對德國效率抱有幻想的,這些資料足以把你拉回現實世界。

我們可以看一看德國援助烏克蘭戰事的新聞,參考一個涉及語言比較,而又更實在,更有趣的例子。

德文中的「鉤」和廣東話的「棘」

德國《世界報》(Welt)三月末報道:德國外長芭博(Annalena Baerbock)表示經常收到烏克蘭查問,到底德國答應運送的武器在何方?兵貴神速,德國改變國策,決定運送武器之後,理論上應立刻付運,可惜事與願違!

德文標題用了芭博「es geht mir an die Nieren」的講法,可強行翻譯成「這事情令我腎臟感到不適」,「腎」其實就類似香港人講「腰」的講法,代指背部,就是中文「如芒在背」的講法。你看,連德國外交部長都對自己國家機關的辦事效率不滿,可見問題之大。

而文中有講,外交部必須不斷致電各方,以找出問題癥結所在(wo es hakt)。當中用了「haken」這一個動詞,名詞叫「der Haken」,就是「鉤」的意思。

「到底事情哪裏勾住了?」原來這就是德國人用來講事情進展有阻滯的說法。無獨有偶,廣東話我們也會講「單野有咩地方棘住咗?」。不知本字為何的香港人,有時候會寫成「kick」,而這個「棘」,本是有刺植物之稱,也似「勾」。

德文跟中文的相通之處,在德文課堂未必會學到。但想深一層,語言決定思維,找到德文和廣東話可以比擬的地方,可能會給我們反思港德文化異同之處?

德國「去官僚化」的願望會實現嗎?

上年九月,德國國會大選,各項德國人關注的議題,再次被各政黨放大聚焦。而自民黨(FDP)以自由右翼,進步革新的姿態面向選民,除強調德國需要提高「數碼化」(Digitalisierung)的程度(德國網速在歐洲長期是敬陪末座,連應對肺炎疫情時,醫院之間的通訊很多還依靠傳真機!),也希望可以做到「去官僚化」(Entburokratisierung)的願景。德國政府今屆破天荒三黨合組紅綠燈政府,FDP的主席連德納(Christian Lindner)成功官拜德國財長,便希望推動簡化稅制及報稅流程。

但,官僚主義毒害德國甚深,四年執政時間能否打開「去官僚化」的戰幕,還有待大家觀察。◇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http://www.stegermatt.de

聯絡作者:stegermatt@stegermatt.de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