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變種病毒Omicron傳播力增強,但是其毒性明顯變弱。當英國等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改變防疫態度和政策,國際氛圍趨向放鬆的情況之下,香港卻反其道而行,越來越嚴格的執行「動態清零」政策。到底「動態清零」措施,是否能有成效呢?

港大哲學博士、前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日前在接受大紀元《珍言真語》專訪時表示,「『動態清零』除了很難達到目標外,付出的代價也非常之沉重。」他呼籲政府,重新考慮是否應該繼續執行。

「動態清零」效果甚微

與世界主流不同調

斯蒂芬勞爾表示,新冠清零,可能對中國、對歐洲甚至對全世界造成嚴重的經濟後果。圖:在中國的火車站,一名衛生工作者為到站旅客進行COVID-19病毒的核酸檢測。(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斯蒂芬勞爾表示,新冠清零,可能對中國、對歐洲甚至對全世界造成嚴重的經濟後果。圖:在中國的火車站,一名衛生工作者為到站旅客進行COVID-19病毒的核酸檢測。(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目前,歐洲多個國家調整控制疫情的政策,轉向與病毒共存,振興經濟,回歸社會常態。但採用中共「清零」政策的香港,使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受嚴格管控影響,逾四成商界受訪者稱有可能離港。

針對現今香港的抗疫政策,鍾劍華博士批評道,「特區政府現在緊跟中央步調,繼續『清零』或『動態清零』,雖然林鄭月娥也講不清楚甚麼叫『動態清零』,但是也跟著這樣講,並成為香港的抗疫目標。」

香港當局仿傚大陸瘟疫清零政策,致使香港外籍人士離開。圖為香港街頭。(Pixabay)
香港當局仿傚大陸瘟疫清零政策,致使香港外籍人士離開。圖為香港街頭。(Pixabay)

在回應記者提問「動態清零」概念時,林鄭月娥說這是中共疫情防控策略的要求,目的是對外展示香港具有能夠切斷傳播鏈、儘快撲熄疫情的能力。

時政評論員季達先生認為:「林鄭的這種做法,與西方社會的防疫政策完全相反,所以現在香港反彈很大。香港原來的政策基本都是與西方社會接軌,但是自『清零』政策實施以來,香港一直與北京接軌,讓香港經濟處於一個非常艱難的地步。」

鍾劍華也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港府用盡一切手段,強制圍封追逐檢測,過一陣子還將擴大「表列處所」範圍,市民最少打1針終需3針、推「疫苗通行證」、全面檢測申報等等,「種種做法與世界各地主流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

鍾先生直言:「『動態清零』效果越來越令人質疑;就算政府裏面,不同專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專家覺得清零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我自己都傾向相信這個看法。因為除非香港完全閉關自守、封閉城市,否則無法如願。」

他分析,只要香港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城市,有人進來,那麼,Omicron傳播力這麼強的變種病毒,就隨之而入,並且立即傳播開去。但是一有個案就封閉大廈、強制檢疫,甚至封閉好幾次,之後排滿整個足球場的做法,像這樣繼續下去,結果就會愈封愈多。

「但是政府自己的數據就很現實,過去幾日在千幾百個個案裏,實際上有反應的不足1%,這是醫管局高層自己講出來的數字,圍住千幾個只為了過濾十幾個,這樣符合比例原則嗎?」鍾劍華提出成效問題。

「統一思想」清零

代價沉重恐難復原

三藩市市府考慮調整防疫策略,從根除中共病毒(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轉到儘量恢復正常生活上來。圖為民眾在商場購物。(Shutterstock)
三藩市市府考慮調整防疫策略,從根除中共病毒(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轉到儘量恢復正常生活上來。圖為民眾在商場購物。(Shutterstock)

在港府堅持執行「動態清零」政策之下,日前有報章指稱,這是要「統一思想」。鍾劍華說,「之前甚至有議員提出要搞『國安法』,你一講『統一思想』或用法律來嚇人的話,就是不可以有其它的意見。但問題是大家很清楚地看到,所謂『清零』或者『動態清零』這個目標,在香港是有可能達不到的。」

他表示,如果政府堅持這麼做,而每日的新增個案都破頂,每日都堅持圍住多棟大廈,會讓很多人上不了班,甚至失業。當下政府非要搞抗疫,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發放津貼、有薪假、甚至修例,問題是如果再有第6種病毒出現時,是否也這樣沒完沒了地強檢、圍封呢?

「我相信,在香港『動態清零』這個目標,以及看變種病毒的情況,似乎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他坦言,「政府堅持這樣做,造成的人力、物力以及公共財力的代價相當之大這是其一;其二,對經濟、社會民生的各種活動構成嚴重負面影響。」

鍾劍華提到,很多食肆工人處於低收入狀態,又失去新年旺季收入的機會;補習業基本名義上是有一份工作,但是實際上卻也無糧出,很多行業都飽受抗疫政策的影響,包括零售、貨運大家都嚴重的受到影響,因此造成物價飛漲。

「在這種狀態下,再繼續用『動態清零』來追求抗疫,我覺得除了有可能難以達到目標之外,甚至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沉重的代價。這個代價將來要復原都不容易。」鍾劍華語重心長的呼籲政府,「確實要重新思考,是否要繼續這樣做」。

他非常無奈的表示,「可惜政府政治掛帥下,不單不會思考,就算明知不行都要堅持這樣去做,沒甚麼成功的希望,也都要堅持去做,甚至要統一思想,不讓你有別的講法。」

防疫標準因人而異

普羅大眾無所適從

香港疫情嚴峻。圖為2022年2月7日,香港中區的一個移動樣本採集站,人們在排隊等待進行COVID-19檢測。(Peter Parks/AFP via Getty Images)
香港疫情嚴峻。圖為2022年2月7日,香港中區的一個移動樣本採集站,人們在排隊等待進行COVID-19檢測。(Peter Parks/AFP via Getty Images)

日前,中區出現污水檢測陽性狀況,包括特首居住的禮賓府,以及前特首董建華居住的中半山老牌豪宅嘉慧園等,相關部門卻無需強檢,也不敢圍封。鍾劍華直言:「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壞的例子,實在難以令人服氣,為何其它地方有個案就須強檢?」

他提及,之前倉鼠染疫,就撲殺倉鼠,那麼,如果「現在貓狗有事,是否要殺光貓狗呢?如果馬房也有問題,那麼,會不會殺光馬匹呢?」鍾劍華認為,整個處理方法相當之偏頗、不公,而政府自己的標準也隨時在變動。

政府要求強制隔離檢疫需21日,現時因為人數多,就連14日都行。「那麼你的標準在哪裏呢?你以前怎麼會困住人21日?可否講出有多少個案在14日或21日出現呢?」

他衷心希望,政府能夠提供一個科學而有考證的數據,令人信服隔離日期的制定是否有效。試問:在過去一個禮拜,被圍封的千幾人當中,又有幾個有嚴重反應個案呢?

最後,鍾劍華引用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發布會上所講,「某些群組大部份都無病徵或者無嚴重病徵」,指出,「現在為了防止所謂大部份無病徵或者很小病徵的人,而讓更大部份的人、讓整個社會停滯,我覺得整個邏輯都很有問題,付出的代價也很高」。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