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時,香港的前途問題充滿了懸念。當然有人選擇離開香港,但絕大部份人都仍然選擇留下來。90年代初因為六四事件而造成的另一波移民潮也沒有傷及香港發展的根基。那段時間,很多人還相信北京的承諾,對中國政府剛開始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還有幻想,對中國社會逐步走向文明還有盼望。《中英聯合聲明》既然在聯合國備了案,《基本法》在關鍵的問題上也總算是寫得比較清楚,只要這些都能夠如實執行,香港還有可能根據《基本法》的承諾而變得更民主。當時像筆者一樣剛出道的年輕人,不少還抱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以為自己可以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貢獻,也相信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會繼續有發展,有進步,生活方式可以維持不變。當時在懷疑中總有樂觀的理由,因而大部份人都選擇留下來。

今天的情況如何?當年沒有隨著八、九十年代那兩波移民潮走的年輕人,今天不少都在逐步踏進老年階段的時候才決定要走,或者需要面對自己的年輕子女決定要遠走。很多當年在回歸過渡期前後才逐漸長大的,當時說不上自己想不想走,但到今天在步入人生盛年的時候,除了要放棄自己剛起步的事業而選擇離開香港,還要紛紛把自己年幼子女都儘快送走。筆者這兩年接觸過一些年輕人,很多都是在回歸前後才出生,可以算是特區的第一批新生代,都是在唱國歌升國旗的教育制度下成長,到今天剛踏入社會,還算不上能站穩陣腳,便要想像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離開香港,他們沒有BNO,就連應該去哪裏都沒有概念,總之就是要儘快賺夠起碼的盤川。

最近有個朋友離開香港,本是收入不錯的大專院校中層行政人員,妻子都有收入不錯的工作,一對子女只是10歲及5歲。開始的時候,是不想子女接受歪曲事實扭曲人性的洗腦教育,才決定申請移民。但他們在申請過程中,才省悟其實是自己很難接受在這裏的生活及氣氛,也不想繼續做這樣一個墜落政府機器的小螺絲,是他們自己想走,也不希望子女無可選擇地留在一個他們自己認為已經沒有希望,也不認為是子女可以寄託希望的地方。移民簽證批下來之後,他們倆還擔心才剛滿10歲的女兒會捨不得在小學認識了好幾年的同學仔。料不到女兒知道會移民走,竟然十分雀躍,因為她有很多同學仔都已經走了。在她的女兒看來,走才是正常,不走就是不正常!上星期說到,九月開學之後中小學都有大量剩餘學位,清楚說明了這一波移民潮的嚴重性。

香港的新生代很有可能會被這一次移民潮掏空,未來一段時間這一波移民潮將會持續惡化。強積金去年已經被提早提走70億元,今年第一季已經有破紀錄的超過20億元被提取。香港除了中生代、年輕世代、及新生代會有機會空洞化之外,被帶走的財富也將會難以估計。這一波移民潮帶走的,還有無法計算的發展潛力與社會資本。

剛說到這個朋友走了之後,家中便只留下一個因為擔心不能適應海外生活而選擇留下的65歲老人家。他們原本一家五口,平均年歲才是34歲,現在這一個住戶的平均年歲就一下子去到65了。這不是孤立的案例,從個別反映整體,可以想像這一次移民潮也會令香港的人口老化嚴重惡化,對醫療、家居支援及其他社會服務的壓力也會大幅度增加。

面對這個局面,特區政府當初不承認問題的嚴重性,還說風涼話,以為只要香港局面平靜下來,很多人便回流。現在看到勢頭不對,便改變口風,說「去外國生活會變成二等公民」,會「受到歧視」,是「沒有遠見」。又說「外國生活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林鄭月娥甚至說聽過很多「移民之後很悽涼的故事」。中央官員面對質詢,就顧左右而言他,企圖把問題淡化。官方的喉舌一時就說回流潮已經湧現。另一份主要的喉舌報章,近日竟然全幅頭版對移民大肆抹黑,指斥移民港人「迷信外國月更圓,狠心移民拋老幼」。這份喉舌報章所講的幾個故事,姑且信是真,但為甚麼又不檢討一下為何有這麼多人情願迷信外國月亮更圓?原因其實簡單不過,就是因為在北京的所謂全面管治權下,香港的局面已經被搞得太絕望。會狠心拋下12歲的孩子遠走的人,相信只是十分罕見的案例。就當是真,官方喉舌、建制派人物或官員還好意思出來大做文章嗎?現在要鞭撻移民潮,便拿著一個不知是真是假的個案,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虛假咀臉,為甚麼對於這些年下來被濫捕濫控的那些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對現實感到絕望而自殺的年輕人、對未被審判就被無限期拘禁的年輕人、還有在中秋節前夕才因為支援在囚人士而被控以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幾位只19至20歲年輕人,不但不發一言悲憫,甚至有時還要大鑼大鼓地興高采烈。這不是十分虛偽嗎?

他們應該想一想,為甚麼香港由一個充滿希望到抱有盼望的地方,變成今天只如一個充滿絕望感的城市?是誰令「一個兩制」變成笑話?是誰令《基本法》像是變成了廢紙?是誰造成這種絕望?究竟是誰令80年代90年代還保有的那種盼望變成徹底的失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