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為大明朝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位短短22年,國力達到了鼎盛,天下得以大治,聲名亦遠播海外,60多國向明朝納貢。朱棣死前留下一道聖旨,足足讓明朝硬氣了200年。清兵入關後,多爾袞看到這道聖旨也自嘆不如,欽佩有加。

遷都北京 天子守邊

朱棣登基後不久,決定將北平改為北京,並遷都北京。遷都北京不僅僅是因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時期的封地,可以遠離建文帝的舊勢力。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北京山川形勝便於就近調動軍隊,方便指揮,可以防範元代蒙古殘餘勢力,控制東北,並制天下。

同時,朱棣還把長陵建在北京,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天子守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都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此後二百多年間,「用南京控制南方財賦,用北京控制北方邊防」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國策。

此外,從風水上看,北京「山環水抱必有氣」,是一個理想都城。而且在靖難之役時幫助朱棣的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為北方神,朱棣遷都北京,可以繼續得到助力。

《明成祖實錄》載,到永樂18年12月時,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設完成了紫禁城等主要建築的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通為屋8350楹,自永樂15年6月興工,至是成。」也就是說,北京城的宮殿、太廟、社稷壇、天壇等,規制和南京的差不多,但是更加高大和壯麗,而事實正是如此。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北京城的雙龍佈局

現代研究表明,明朝人對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佈局形狀,即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橫陳北京的中軸位置。水龍以南海為龍頭部份,湖心島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剎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

陸龍俯臥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的頷虯,東西長安街彷彿龍的兩條長鬚,從天安門到午門一帶是龍鼻骨部,太廟和社稷址如同龍眼,紫禁城恰似龍骨龍身,四座角樓好像是龍的四爪,伸向八個方向,景山、地安門大街和鐘鼓樓構成龍尾。正陽門好似一寶珠。通覽北京中軸線的古建築,呈現出巨龍鎖珠之勢,極富匠心。

永樂十九年(1421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詔遷都,南京城成為留都。朱棣成為紫禁城裏第一個主宰天下的皇帝,並在此衍宗社萬年之福,華夷綏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打造盛世鴻圖。

北京故宮。(pixabay.com)
北京故宮。(pixabay.com)

一道聖旨讓大明朝硬氣200年

朱棣在臨終前給大明朝留下了一道聖旨,上寫著:「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道聖旨的重點有兩個:第一,外敵入侵,大明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第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200多年歷史,的的確確做到了這兩點,明朝雖然沒有漢朝、唐朝那麼強盛繁榮,但從沒有用公主向異族和親。明朝經歷過多重危機,但從來沒向對手低過頭。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明英宗朱祁鎮,到明朝最後一位帝王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寧死不遷都,崇禎更是以死殉國。從「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更是能看到百姓的風骨。不得不讓人佩服,大明王朝的確是夠硬氣的。

崇禎皇帝死後不久,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建立清朝。多爾袞非常尊敬漢人文化,對明朝留下的典籍、建築都保留得很好。清兵進入皇宮,在整理崇禎皇帝遺物時,無意間發現了這道用封漆包裹住的聖旨,於是士兵們把這道神秘聖旨呈給多爾袞。

他打開一看,自嘆不如,更欽佩有加,對明朝歷代皇帝也多了一層敬意。清朝帝王也留下祖訓:「丟尺寸之土,減一分版圖,即非我愛新覺羅子孫」。#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