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上那個懷抱小白兔、笑容燦爛的長辮子姑娘,後來做了我媽媽。

在單位新年聯歡舞會上,像蝴蝶一樣飛來飛去的從來都不是媽媽,她安靜地坐在角落,羞怯地躲避著前來邀舞的男子,然後悄悄走開。

影響媽媽擇偶觀的,是她兩個姐姐的前車之鑑。大姨夫是鬱鬱不得志的音樂人,常喝到酩酊大醉。三姨夫被打成右派後自殺身亡。

在政治風暴不斷的動盪年代,媽媽對婚姻最大的期許是,一份安全感,實實在在的日子。爸爸善良老實,文質彬彬,細心體貼。不抽煙,不喝酒,不多言多語,不惹事。不出眾,也不招人嫉妒。以一打整潔的情書和款款深情,贏得了媽媽的芳心。

風雨中的暖

最初的童年記憶是父母走「五七」道路、下放勞動的片段。漫天風雪,荒山禿嶺,在偏僻的農村修水庫,雙手凍得像胡蘿蔔,有人心臟病突發昏倒了。

不久,廠裏需要工程師,爸爸調回大連。媽媽一個人拉扯著3個孩子,真不容易。但她很少叫苦,更不動輒嘆氣。媽媽修長、豐滿、秀美,不但吃苦耐勞,而且心靈手巧。

她種地、挑水、做飯、洗衣、說笑,使我們覺得一切都很自然安穩。為我們裁衣裳、織毛衣、絮棉襖,她經常熬到後半夜。

一下大雨,茅草房就漏了。媽媽借來梯子爬到房頂,墊好塑料和麻袋,壓上石頭。家裏,一把打開的傘蓋住了桌上的飯菜,地中央一個便盆接納著房梁處串成線的滴水,炕上頭掛著大白塑料布,炕沿正中放著藍色大澡盆,滴在塑料布上的雨水匯合成流,注入盆中。

在吊鋪般的大塑料布下,睡著我們母女四人。屋外風雨漸小,屋內不斷聽到「滴噠」的滴水音,「吧噠、吧噠」的雨打塑料布聲,「嘩嘩」的流水聲。

「媽媽......」昏暗朦朧中,我喃喃地抱住媽媽,母親溫暖的體香,是多麼親切,多麼依戀!

衣食巧手

媽媽有雙經過粗礪勞作、骨節變得粗大的肉肉的手,非常能幹,利落有力。小時候,我愛站在小板凳上看媽媽烀餅子。

從加水揉好的玉米麵團中,挖出一把,雙手壓成橢圓狀,「啪」地往鍋壁上一甩,一個餅子!「啪」,又一個餅子!轉瞬間,像一只只金黃色的小船排成圈兒地圍觀著鍋中的蒸氣沸水。

回城後,我們住進了20多平方米的直筒房。那時,父母工資加起來還不到100元。上有老,下有小,需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才能維持生活。

在物質匱乏的日子,媽媽在飯菜的營養上並不馬虎,三個孩子早餐至少吃上雞蛋。

她儘可能變著花樣做:小米粥、苞米碴子稀粥、高粱飯、香椿炒雞蛋、黃花魚燉豆腐、炒繭蛹、炸肉餡茄盒、烙韭菜盒子、包餃子、

麵條、蒸包子、蒸花卷兒、包粽子...... 每年買冬菜我都跟著去扛,媽媽醃一缸酸菜、一大壇醃雪裏紅過冬。初春,媽媽到附近山坡挖新鮮的薺菜,包餛飩或做疙瘩湯。趕上海水退潮,我們撿些蜆子、牡蠣、海帶回來。不過是一些家常飯菜,只因滲透了母愛和辛勞,而格外香醇,美味可口,成為多年後最令人懷念的媽媽的味道。多虧了媽媽的一雙巧手,織成一件件不同花樣的毛衣,做出一件件不同季節的衣裳,使發育中的女兒衣飾美觀大方。

我最喜歡媽媽給我做的白色連衣裙,清純飄逸;還有一件豆綠色的毛衣外套,清新秀雅......可媽媽卻累得經常半夜手麻醒。

我們上學的十多年是父母吃力爬坡的階段,媽媽勤儉持家,巧手衣食,節省開銷,勞苦功高。

「姨啊,這袖子怎麼弄上好?」

鄰居家的姑娘媳婦常拿著織一半的毛衣到我家門口討教。樓下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讚歎:一看你媽,就知道她把家裏家外收拾得乾乾淨淨、妥妥貼貼的。

操心勞神

文革後冤假錯案平反,這些事強烈震撼了年少的我,內心有很多疑惑。父母常以「不要去琢磨那些,學好數理化,考上大學才是真的!」來搪塞我。

學校老師灌輸的都是膩透了的陳詞濫調,學不到甚麼東西。我開始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地看書尋找答案。

我一直步行上學,把坐車的錢、壓歲錢、買冰棍兒的錢都省下來了買書,再加上借的,我看了不少文學名著。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媽媽兒時特別愛聽帳房先生霹里啪啦打算盤的聲音,給她一種倉廩實、衣食足的安全感。媽媽希望我能報考金融、會計專業。但我對文字、音樂、色彩很敏感,覺得應該學文科。

媽媽重視實用的生存技能,對此大為不悅。

「學甚麼文科?一來運動,幾個得好的?還不如學理科,就是挨整,也還用得上。搞文的思想有問題就徹底完了!」

她擔心我日後必為探究之心所苦,試圖把我的愛好遏制在萌芽狀態下,查看我日記,沒收我看的書和隨意寫下的詩歌,潑冷水,諷刺挖苦,但都無濟於事。

89年「六四」事件後,媽媽十分緊張,急得對三個孩子挨個叮囑:

「千萬不要亂說,在學校、車上不要議論,到處是密探、便衣,何苦讓人抓住狠整,吃那麼大的虧呢?下課就回家!」

女兒們婚戀那幾年,媽媽把經驗教訓和盤托出,她沒得到的希望我們得到。但不同年齡段的女性側重點不同,母女間分歧爭執也多,她生氣且傷心,怕我們本末倒置,常在飯桌上念叨:「女人該結婚就結婚,該生孩子就生孩子。錢是掙不完的,別這山望著那山高,差不多就行了,不要耽誤了生育的最佳時機。」

雖然媽媽對爸爸時有抱怨,但她還是認為人好、靠得住最重要。她對未來女婿的直覺往往是:

「有點像你爸年輕的時候。」養兒方知父母恩。生孩子後,母女關係更密切了。媽媽坐長途汽車到開發區,扛著大包拎著小卷地來看我。目睹我一手抱著孩子、一手炒菜的情景,二話沒說,放下包裹,捲起袖子就幹起來。◇(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