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背後的原因無疑是多層面的,不少觀察人士認為美元和人民幣的貨幣主導權之爭是其中一個因素。北京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後便試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不過人民幣國際化存在先天的不足,但這無疑會引發美國的警覺。

「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創辦人王伯達認為,美國開啟對中貿易戰只是美國大戰略下的一環,關鍵因素在於貨幣問題,「根本上是要爭取貨幣的主動權」。他提到,中共通過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過程中創造自己的貿易體系,用人民幣與沿線國家交易,完成「去美元化」;一旦人民幣崛起,美元的特殊機制將不復存在。

王伯達表示,美國有大量的經常帳逆差,一般這樣的國家,貨幣會大幅貶值,如新興市場國家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印度等,均有大量貿易經常帳逆差;在貨幣大幅度貶值過程中,消費力會降低,經常帳逆差理論上是會逐漸被弭平。

「但美國並未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美國擁有特殊的鑄幣權地位」,王伯達說,在美元體系之下,大量金融帳流入,支持美元維持強勢地位,得以再去購買其它國家的產品,經常帳逆差就會延續;而各國例如日本為了抑制貨幣升值,維持出口,會去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導致大量金融帳流入美國市場,使其外匯存底不斷累積。

在這樣的過程中,會發現日本從經常帳賺到錢,但又把這筆錢拿去買美國國債,讓美國得以繼續消費,「日本等於是把自己賺到的錢,去買自家出口的產品」,所以美國得天獨厚,形成另類的分工體系,「日本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 王伯達說,這個分工體系不只有日本,台灣和亞洲四小龍都包括在內,中國也一樣,這就是為何當年美日打了30年的貿易戰,美國的經常帳逆差還是持續擴大,因為中國大陸加入了分工體系,取代了日本的地位。

談到這次的美中貿易戰,他認為,中方沒有反擊能力,原因是「槓桿率」太高,2008年金融海嘯時北京的四萬億救市政策,造成槓桿率居高不下,現在連大陸居民的槓桿率也非常高;在此情況下,很難有條件跟美國打貿易戰,因為企業的槓桿率也非常高。

美日貿易戰持續了30年,王伯達表示,這次美中大國博弈,台商應思考是否離開中國、尋找其它地方的布局,或是高階、有安全性疑慮的產品可能須移回台灣生產。

人民幣近期貶值壓力減 但未來或繼續承壓

在中美高層去年12月1日同意貿易戰短期休戰後,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減弱,使得中共央行(人民銀行)可以削減每日的外匯售出額。

不過凱投宏觀認為,如果中國未來經濟進一步放緩、利率將繼續下降,那麼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可能會重新出現。

報告還指出,鑑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從「跑」變「走」,人民幣也可能不會遵循普通的新興市場貨幣的路徑。

新興市場貨幣通常會因為通貨膨脹率高、而在名義上走軟。對中國經濟而言,若當局持續過度投資或讓通貨膨脹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保持小的、長期的經常帳戶盈餘,人民幣接下來可能走強。

換句話說,未來人民幣的走勢可能陷入兩難境地,同時具有升值與貶值的壓力,最終會表現在匯率的頻繁波動上。◇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