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台北的城市

若要介紹台灣,就必須先從台北捷運的廣播說起。 

台北捷運在廣播站名時會以不同的語言重複四次。以「永春」為例,會以「Yonchun」、「Yinchun」、「Yentsun」、「Yonchun Station」的順序廣播,依序是國語(北京話)、台語(閩南語)、客語、英語。若在鄉下搭公車,最後廣播的有時不是英語,而是當地原住民的語言。 

在台灣二千三百二十三萬人口(二○一一年調查)當中,南島語族的原住民人口約佔二%、也就是五十一萬人(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增訂本)》,濱島敦俊、石川豪等譯,平凡社,二○一三)。若依一般的分類法,他們是由已經漢化的平埔族十族及政府認定的高山族十六族所構成,擁有各自的語言、信仰及習俗。南島語族以太平洋及印度洋全域為居住範圍,西邊以馬達加斯加島為界,中間有印尼、菲律賓,東邊則達夏威夷島、復活節島、紐西蘭。有些學者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祥地,但還未能成為定論。

台灣現在已經不用「先住民」這個詞了,因為「先」這個字有強烈的「已經滅絕」的詞義,因此在一九九四年第三次修憲時,正式將他們稱為「台灣原住民」。不管如何,在交通廣播用語和行政當局的立場是:在台灣使用的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我居住的公寓由一個老人和年輕女性負責打掃,一開始他們就自豪地向我表示自己是阿美族人。老人頗能說日語,但不甚流暢。老人告訴我,小時候他家附近有一個日本人,在戰後確定要回日本時,那日本人在海邊擁抱他,向他道別。老人還說,台灣的棒球是很強的,當然日本也很強啦。

幾乎沒有例外地,台灣人從小就接觸多種語言,會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語種。在這個比日本九州還小的島嶼上,至少有十七種語言並存交雜。對於信奉單一語言幻想的日本人與南韓人而言,這種複雜的語言環境是無法想像的,但台灣人就生活其中。台灣人對於自己該選擇用哪種語言說話,與自己的出身背景、歷史及意識形態有關,不過他們也習於像雜耍遊戲般地操弄數種語言。例如,一九九○年代以降的搖滾樂,就流行將客家語和原住民語放進歌詞裏,作家宋澤萊則將相同內容的小說用台語和國語各寫一遍,而在楊德昌的電影《獨立時代》(在日本發行時的名稱是《戀愛時代》)裏,就有一場是一對男女在搭的士時同時以中文和台語進行漫長的交談。

再把話題拉回站名的廣播,雖然同一個地名在不同語種裏有不同的發音,但是寫成漢字的表現方法只有一種,所以在標示上不會有繁雜的問題。只要能寫出正確的漢字,任何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文化傳統來發音。台灣社會是由複數文化和語言形成的這個概念,已是現在台灣人的基本認知。台灣政治體制對於文字的理念是:漢字絕對不可以簡化,即使是複雜難寫的文字,也必須正確寫出。全世界現在只有香港和台灣仍然保存漢字原樣,繼續使用著。越南已禁用漢字;南韓則基於民族主義的立場將漢字推至教育體制邊緣;日本在美軍佔領下推行漢字簡化運動;中國原本以廢除漢字為最終目標,但中途受挫而改推漢字簡化。因此,台灣在文化史上是極具意義的。(待續)◇

——節錄自《心悅台灣》/ 聯經出版公司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