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王實味的,可能少之又少了。但是,在上世紀30-40年代,在中共的大本營——延安,王實味可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談中共黨史,不能不談王實味,因為他是中共早期歷史上知識份子受迫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王實味其人

王實味是河南潢川人,1906年生,少時聰穎,古文功底好,被老師稱為「天上的玉麒麟下凡」。

1925年考上北大,1926年加入中共。他在北大只讀了兩年,因經濟原因輟學。

學生時代就開始發表小說,30年代初在上海出版過小說集,翻譯過都德、哈代、高爾斯華綏等西方作家的作品。1937年奔赴延安前,已是一個作家、翻譯家。

在延安,王先入魯迅藝術學院,後經馬列學院院長張聞天親自挑選,調入馬列學院編譯室,參與翻譯馬列著作。

馬列研究院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後,王轉入中央研究院做特別研究員。在延安的頭四年,王翻譯了上百萬字的馬列著作。張聞天很器重王,王也很尊重張聞天。

1942年初春,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發起延安整風運動。目的是整肅張聞天、王明、博古等從蘇聯回國的所謂「國際派」,確立毛的絕對權威,將廣大黨員幹部變成黨的馴服工具。

為了打開局面,毛作了幾次報告,號召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

談到宗派主義,毛特別談到:「在延安,首長才吃得開,許多科學家,文學家都被人看不起。宗派主義是排擠非黨幹部的一種風氣,即排外主義。同時也排內。」

這些話說得延安一些青年知識份子激動不已,積極響應毛的號召,踴躍撰文,向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發起猛烈攻擊。

王實味不知道毛的真實用意,一經毛鼓動,便立即投入戰鬥,接連寫了幾篇短文,鋒芒畢露,轟動一時。

然而,就是這幾篇短文,卻引發一場大批判。王成為毛在延安整風中被打掉的頭號靶子。

王實味的《野百合花》等

當時,王最出名的作品,是他1942年3月分兩次發表在《解放日報》上的一組雜文《野百合花》,以及在中研院《矢與的》壁報上發表的文章《政治家、藝術家》、《零感兩則》等。

他認為,很多熱血青年投奔延安,是為了尋求「美麗與溫暖」,然而,在延安,卻遭遇了一些「醜惡與冷淡」,因此,「忍不住」要「發牢騷」。

國難當頭,抗日前線的將士在浴血奮戰,延安大禮堂的舞會卻通宵達旦,「歌囀玉堂春,舞回金蓮步」,一片昇平景象,他看不慣。

中共在延安實行大、中、小三灶伙食供應制度,斜紋布(黑色)、平布(青灰色)、土布三級服裝供應制度。中共高官有很多特權,對於如此「食分五等,衣著三色」,他看不慣。

他提倡發揮正氣,消滅邪氣。「我們的眼光不應只看到本院(中央研究院),更應該注意到全延安以至全黨,因為有些邪氣傢伙正在那裏打著反邪氣的旗幟,企圖打擊中傷比他們正氣得多的人……決不能讓邪氣更大的人得勢」。

他認為,藝術應獨立於政治之外。藝術家要「大膽地但適當地揭破一切骯髒和黑暗,清洗它們,這與歌頌光明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他主張,做人要「有至大至剛的硬骨頭」,必須克服「軟骨病」。「你是不是對『大人物』(尤其是你的『上司』)有話不敢說?反之,你是不是對『小人物』很善於深文羅織?要了解,軟骨病本身就是一種邪氣」。

王實味被槍斃

王實味在延安整風後被秘密處死。(網絡圖片)
王實味在延安整風後被秘密處死。(網絡圖片)

據毛的秘書胡喬木回憶,當毛看到《解放日報》連載的王實味的《野百合花》後,氣憤地「猛拍辦公桌上的報紙」,厲聲問道,「這是王實味掛帥,還是馬克思掛帥」?

毛當即給《解放日報》打電話,「要求報紙作出深刻檢查」。

在親自前往中央研究院看過《矢與的》壁報後,毛召集高幹會議,決定拋出王實味作為靶子,將他作為延安整風的一個反面典型打倒。

1942年3月31日,毛在《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上,提出王的「立場」、「絕對平均觀念」、「冷嘲暗箭」三大問題。

所謂「立場」問題,即站在黨的立場上,還是站在反黨的立場上,更具體地說,是站在毛一邊,還是不跟毛站一邊;

所謂「絕對平均觀念」,即維護毛確立的秩序,還是顛覆毛確立的秩序;所謂「冷嘲暗箭」,被認為是不利於團結的「銷蝕劑」,不利於團結,就是分裂黨。

1942年4月7日,中央研究院臨時負責人羅邁,遵循毛的部署,將王的問題與中研院院長張聞天等掛起鉤來,展開了疾風暴雨似的反王實味鬥爭。

1942年6月,中研院開座談會批判王實味;10月,王被開除黨籍,並被打成「五人反黨集團」。

原先同情、支持王的人,為求自保,紛紛反戈一擊,控訴王一貫「反黨」、「反領導」。一些人甚至擺出與王「勢不兩立」的架式,要求組織上嚴懲王。

王被控的罪名不斷升級,最後被扣上三頂「大帽子」:反黨集團頭目、托派奸細份子、國民黨特務。

1942年11月後,王已處於隔離狀態,失去人身自由。1943年4月1日,王被中央社會部部長康生下令逮捕,次日被關進中央社會部監獄,從此成了「活死人」。

1947年7月1日夜,晉綏公安總局審訊科,在請示中央社會部部長康生同意後,將王實味秘密槍決,然後,掩埋在一口枯井中。王時年41歲。

王實味被打倒後,延安整風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之後在所謂「搶救失足者」運動中,掀起抓特務高潮,一下子打了15,000個特務。

但據後來擔任毛澤東秘書的李銳講,其中沒有一個人是特務!

王實味被槍斃的原因

第一,講真話

王實味的那幾篇短文,雖說有些文字過於尖銳,但講的都是大實話。

比如,延安的歌舞昇平與抗日的烽火連天,確實反差巨大。王所不了解的是,當時,中共暗地裏跟侵華日軍談判,換取日軍對延安「網開一面」。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共轟炸218次,出動9,000多架次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重慶死傷慘重。

但是,日本基本上沒有轟炸中共大本營延安。這樣,延安才有條件經常舉辦歌舞晚會。

又比如,「食分五等,衣著三色」,也是客觀事實。

當時的延安,小灶是最好的供給,享用者是部級或部級以上官員;其次是中灶,享用者是科級幹部,包括過去擔過縣委以上責任者;大灶就是一般黨員的伙食。小灶和大灶差距很大。

王實味申明自己也屬於「幹部服小廚房階層,葡萄並不酸」,他不是爭個人利益。

他還表示:「對那些健康上需特殊優待的重要負責者予以特殊的優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一般負重要責任者,也可略予優待」。只是當前處於「艱難困苦的革命過程中」,「負責任更大的人,倒更應該表現與下層同甘共苦」。

儘管如此,王的真話仍為毛及中共所不容。

第二,講人性

王實味雖然是一名中共黨員,但天性中仍保留了不少人性的東西,在講黨性的同時,不忘人性。

和他十分熟悉的文藝理論家雪葦揭發他——特別執著於「人性」,深信「不論一般政治也好,或特殊的革命政治也好,人性都起著很大作用」。

他在北大時的同鄉、他的入黨介紹人陳清晨(其昌),他的同學王文元,後來都成了著名的托派(受到中共批判的派別)。

直到1942年,王實味已大禍臨頭時,還對他們念念不忘,「仍覺得他們底『人性』是好的」。

1930年,王實味的妻子小產,家中一無所有,陳清晨默默地把自己家裏能當的東西全部當了,硬塞給他30元錢。

在上海,王實味要翻譯哈代的《還鄉記》時,窮得買不起原著,就是王文元替他買的。這種人性的溫暖一輩子都留在他的心中。

延安整風的目的之一,是讓黨員成為黨的馴服工具。如何馴服?以黨性取代人性是也。王實味堅持人性的結果是,被中共取了性命。

結語

1985年,王實味的老同學王文元說:「王實味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次文字大獄的被害人;他是史太林──毛澤東文藝政策施之於中國的第一個犧牲者;他又是中共內部第一個挺身而出、反對高幹特權、尋求內部民主的知識份子……王實味不是恃才傲物的人,尤其不會故作倨傲。他宅心善良,性子耿直。要說毛病,也許是暴躁一點,太易激動。」

在王實味遇難38年後,王文元的這個評價,大體上是符合實際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