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恩賜的水源
滾滾濁水陽光下閃著銀光
奔流河川,灌注遼闊田地
恩養世代子民
是島嶼農鄉的血脈
1
桌面上攤開一幅台灣地圖,圖上顯示的,只是幾條水藍曲線,繪在綠、黃、褐色澤交混的平面上,梭形的島嶼包圍在藍色汪洋之間;在世界的大版圖上,台灣島嶼只是歐亞大陸板塊邊陲上的一個小點。
猶記得年少時候,我曾經看過一部日本電影,片名翻譯為《日本誕生》。象徵日本國的富士山噴發熔融的岩漿,與史前的恐龍怪獸,交織成一部既富神話想像又有歷史人文思考的巨片。
有時候我也會幻想早年台灣島嶼如何從浪沫間誕生,那究竟是怎樣的情境?想當然不是如科幻影片般的瞬間變換,而是歷經久久長長的時間軌道,才換得今日空間的面貌。
原生的Formosa在我的想像裏,是一部色彩瑰麗的卡通影片,變幻著無限可能的圖像感。而我一個現代人,以一個被文明馴化的身軀,如何追溯亙古洪荒的容顏?
2002年春天,又一處隱藏在深山的巨大檜木林被發現,令人歎為觀止的宏偉風貌,正是未開發之前的台灣島;如果在台灣的各鄉野小鎮走一走,到處都留有清水、龍泉、水頭、湧泉、長流、溪洲......等等與水相關的地名,雖然這些地方現在看起來和其它乾涸的城鎮沒兩樣,天然水泉已不見蹤跡,但似乎在述說從前的台灣,到處都是水溶溶。
小小的台灣島,遍佈丘陵、台地、高山。以這些山脈的坡面為源頭,匯聚的河流,在資料上有記載的就有一百二十九條,長度超過一百公里的有六條,濁水溪則是全台灣最長的大河,流域遍佈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四個縣境。
雖然與世界上許多領土廣闊國家的大河相較,濁水溪顯然不足誇耀。但因為台灣山勢的高聳,把低、中、高海拔的縱線空間拉開,從最高的山稜上,順著山勢千迴百轉的河流、加上多變化的海島型氣象,卻孕育了島嶼生態的豐富性。從低海拔處熱帶性、亞熱帶、溫帶、到高海拔的寒帶生物垂直分佈,好像把地球從赤道到極地的生態相,「壓縮」在小小的台灣島上。
許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有種生物,許多值得驕傲的豐美景象,讓世界各地的生物學者驚豔歎賞。有生物學者稱:「台灣是世界物種的博物館。」
2
中央山脈從奇萊主峰以北的畢祿山,向西南方向縱走一直到能高山,巍峨的山勢,成為南投和花蓮的縣界。我們若以南北為經,東西為緯,南投恰是台灣的心臟地帶。若以天地為縱座標、海平面為橫座標,則台灣島距離地平面最高的頂點,正落在南投、雲林、嘉義、花蓮的縣界上。
一年來,我和妻為了「展讀」南投,忙碌的行腳可以用「奔波」來形容。親自走在大地上讀地理,才深深體會,地圖上所標示的幾筆簡略線條,想要一一踏臨,還真是一門浩瀚的學問呢!整個尋覓濁水溪的歷程,越走越覺得走不完,心境總是在讚頌豐美和慚愧於無知二者之間擺盪。
我初抵濁水溪上游水源地,看群巒疊翠,一座比一座互爭高低,山稜的曲折弧度,還有深淺不一的碧綠,其間的微妙差異,真不是一個平日生活與高山無緣的莊稼人,所能理得清楚的。
山巒以龐大的身軀,前前後後相互阻隔,隨著天頂陽光的位移,向陽坡面與山蔭間繪著虛實莫辨的輪廓,山與山的交疊處,都自成一個神秘天地,讓觀看者除了讚美山勢的浩然之氣外,更感歎想要理解山岳的真實面貌,真需要一番艱苦跋涉,追尋探索的大工夫呢。
「不動如山」是我們習用的成語,顯示山的恆久與安定。但如果拉長我們的視野來看「地史」,眼前恆久不動的大山,就和不停流動的水一樣,也都處在不斷成長與衰退的循環變動當中。
大約在兩百到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末期,大洋中的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相互擠壓,板塊與板塊的交鋒,形成所謂的造山運動。於是台灣島嶼,從太平洋沿岸的海底隆起,與相鄰近的日本、琉球、菲律賓等島嶼,連接成環太平洋濱的「花彩島弧」。
看似堅硬的地層,在強大自然營力的作用下,卻像一塊富有彈性的軟泥,板塊的位移,造成一波又一波的重複推擠,大小不一的波狀褶皺,就這樣形成。最龐大的中央山脈以及台灣島的其它高山峻嶺,都是這樣誕生的。大氣降落的雨水,匯聚在各個山脊谷地之間,即為無數的溪流。
為了尋覓濁水溪水的源頭,我沿著「14甲」公路上合歡山,我們在沿途的武嶺停車眺望。◇(待續)
——節錄自《筆記濁水溪》/聯合文學出版社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