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中共答應開放不良貸款市場,但是有分析師提醒美國投資者最好選擇置身事外。

中美1月15日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顯示,中共將允許美國金融家申請省級資產管理公司執照,可以直接從中國的銀行購買單筆不良貸款。

對此,橋水(Bridgewater)中國研究員、前瑞銀分析師Jason Bedford提醒投資者要小心。

據《華爾街日報》1月20日報道,在中國處理不良貸款證券化過程中,中國的主要銀行既是承銷商又是收債代理,負責讓借款人還款或回收資產。如果證券化之後產品表現出色,則幾乎所有收益都會以績效費的形式落入承銷商手中。

Jason認為,這裏面顯然有利益衝突:承銷行通常會把自己的不良貸款證券化,對於這些貸款真正價值多少,他們掌握的信息比投資者多得多,而且他們有壓低潛在回收率以賺取高額績效費的動機。這些績效費限制了投資者的盈利空間,卻讓回收率目標非常有可能實現。

如果投資者選擇跳過證券化環節,直接購買不良貸款則要冒更大的風險。

另外,在大陸投資者需要規避政治風險也很難,國際律師事務所Ashurst LLP的合夥人在一份有關中國不良貸款的介紹文件中寫道,中共當局會努力避免任何社會不安定之感,這種行事風格對於試圖重組不良信貸的非中國投資者來說可能有些陌生。

關鍵是在大陸,投資者處在政治經濟中的最底層。中共當局在權衡各方不同利益時,會優先考慮本土銀行、公司或就業利益,而那些基本上不知名的外國投資者的利益會排在最後。

Jason提醒投資者,海外投資者可能為中國金融系統的麻煩買單。

有自媒體分析人士對此表示,中共目前經濟缺少資金,如果海外資金進到中國無異於是在給中共經濟輸血;而且,中共的金融領域不透明,投資者掌握不了清晰的投資資訊,很容易被中共「割韭菜」,如果遭遇重大損失,連個投訴的地方都沒有。#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