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不斷加劇,中共鎮壓六四30周年、鎮壓法輪功20周年等來臨之際,外界普遍認為中共極權國家即將崩潰,而早在數年前就有85%的中共高官為自己留後路。
中共極權國家到70周年大限
今年是中共建政70周年,中共搞大躍進致民眾大饑荒60周年,中蘇衝突50周年,中越戰爭40周年,中共屠殺六四學生30周年,鎮壓法輪功20周年,鎮壓新疆「騷亂」10周年。
法廣報道說,今年是中共眼中的「風險年」,上述每個紀念日,都包含著不言而喻的風險,或者可能成為引發社會不滿爆發的導火線。
香港資深媒體人程翔今年初對美國之音說,中共高層2019年格外警惕,這可能與中國「逢九必亂」這個說法有關,「這個本來不是迷信,而是中共建政以來的歷史規律。」
他表示,今年是中共建政70周年,而集權國家很少有超70年的壽命。
多名中外政治人物與學者研究發現,現代文明社會裏,極權或者集權國家幾乎都逃不出「70年大限」,即集權國家在70年內就會崩潰。
如利比亞卡扎菲獨裁政權2011年10月被反對派推翻,統治利比亞42之久的卡扎菲被利比亞過渡政府武裝部隊打死;伊拉克薩達姆獨裁政權2003年被推翻;蘇聯1991年12月解體時,距蘇聯共產黨1922年建政僅有69年。
學運領袖:中共趨近崩潰
據中央社5月28日報道,六四學運領袖封從德回顧30年前六四天安門學運失敗的主因是:「學生無知、學者失職,他們都是被中共長期洗腦的犧牲品,當時從沒想過要推翻極權體制,甚至還幻想中共有可能自我改良。」
封從德表示,即使當時已有幾百萬人上街,形成大規模民變,但「大腦卻沒有武裝起來,完全不知道怎麼去奪權」,更不知道政變後要走的方向。
但他認為,回顧歷史,極權體制因為其發展邏輯,必然導致往瘋狂方向走,中共現在就是往崩潰趨近。「中共一定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大壩決堤前的裂縫何時出現,還無法預測,但水位已經越來越高。」
封從德表示,誰也沒有預料到六四學運的爆發,是因胡耀邦去世所引發。中共現在內外部面臨各種問題,只要有突破口,六四的景象還會再發生。他預測,先是非暴力的大規模民變,然後引發由下而上的兵變,最後導致政變。
封從德認為,中美貿易戰繼續打下去,中國經濟勢必大幅度下滑,很有可能引發民變。
貿易戰加速中共內部分裂
去年爆發中美貿易戰並不斷加劇,使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這些加劇了中共高層進一步的矛盾與分裂。
去年北戴河前夕,中共內部曾在大量放風,要求中共當局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解決中央主要領導所犯錯誤問題等。
《紐約時報》2月26日刊文說,中國經濟形勢和中美貿易戰對中共政策產生一定影響。除了老百姓和知識份子以外,中共黨內高層內部對目前的形勢也有一些批判性的意見。
報道援引一名前中共國家領導人的親屬的話說,去年12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北京當局因為沒把經濟搞好,在黨內遭遇了批評。除在去年的北戴河會議上,北京當局實際上已經遭遇了一些批評外;在政治局會議上,甚至有人拍桌子批評現行政策。
逾85%高官準備逃跑
5月13日,國際刑警組織前主席、中共前公安部副部長孟宏偉之妻高歌(Grace Meng)及他們的兩個孩子,都已獲得法國的政治庇護。而孟宏偉被指是江派前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的心腹,去年10月被調查。
其實,不只是孟宏偉在落馬前就把家人弄到國外居住。中共前政治局委員、重慶原市委書記薄熙來在落馬前,也把他的二兒子薄瓜瓜弄到美國讀書。薄熙來落馬後,涉案的薄瓜瓜一直在美國居留。
原中國軍事學院出版社社長辛子陵2016年底曾對大紀元記者表示,在中共十八前,中共內部調查顯示,「十七大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中央紀委委員的家屬子女已在國外定居、買房,準備棄官逃跑的佔了85%以上。」
辛子陵說,「『六四』以後,可以說是共產黨在江澤民腐敗治國的影響下急劇地沉淪,腐敗墮落的官員數量之多、級別之高都令人瞠目結舌!」所以習近平在2015年6月的一次會議上講,承認中共走到一個亡黨的邊緣。
中共高官都在留後路
時政評論員夏小強5月25日刊文說,如今中共內部追求自由民主的開明勢力,已經對習近平徹底失望;那些以江澤民集團為代表的中共內部頑固勢力,也在以幸災樂禍的心態看習的笑話,等待著習為中美貿易戰的不利後果承擔責任下台後,成為他們的替罪羊。
他說,大廈將傾,中共官場從上到下的幾乎每一個官員,都是末日心態,都在拚命把家人、財產轉移到國外,或是在大紀元退黨網站化名退黨,都在為自己留後路,都在等待著中共政權的倒台。
對於中共即將垮台的問題,不只是很多學者的一致看法,而且中共高層,包括胡錦濤、習近平、王岐山、趙樂際等人,也都曾公開說,中共到了亡黨的邊緣。#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