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近一輪談判於4月5日落幕,特朗普總統4日在白宮表示,最快六周內完成包括有關協議文本的所有工作。不論結果如何,在這場貿易戰中,特朗普已取得重大勝利,全球許多行業的公司正在重新考慮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及財政部長史蒂芬‧梅努欽(Steven Mnuchin)與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4月3日至5日在華府進行了新一輪面對面談判。白宮發言人莎拉‧桑德斯(Sarah Sanders)5日下午發表聲明說,許多關鍵問題取得了進展,但仍須進行重要工作。

白宮官員表示,下周,雙方將通過視訊繼續會談。特朗普總統4日在白宮接見劉鶴時表示,必須先達成協議,再安排習特會,並稱最快四周內會知道能否達成協議,接下來還需要兩周時間將雙方完成的交易寫進最終協議版本。

《紐約時報》4月5日報道,持續將近一年的中美貿易戰雖然尚未結束,特朗普總統已取得重大勝利,全球許多行業的公司正在重新安排供應鏈,將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到其它國家。

多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表示,中美貿易戰促使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跨國公司,重新評估在中國的營運策略。

公司生產線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符合特朗普政府部份官員的期待,因為他們擔心對中國供應鏈的過度依賴,可能會使美國應對中共全球擴張野心的戰略受到限制,而脫鉤則是應對北京更強大且更具侵略性全球擴張的有效方法。

文章舉例說,移動相機製造商GoPro和傳感器和遙控器生產商Universal Electronics將在大陸的生產線轉移到墨西哥;玩具製造商Hasbro將在中國的廠房遷移到美國、墨西哥、越南和印度。

台灣電腦設備公司Aten International將生產線遷回台灣,丹麥公司Danfoss將加熱和液壓設備生產線轉移到美國。

去年年底,瑞銀(UBS)首席財務官對中國出口導向製造商進行的廣泛調查結果發現,2018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將在中國的部份廠房轉移到其它國家,另有三分之一的企業打算在2019年這麼做。瑞銀發現,多數公司的轉移比例約為其自中國出口量的30%左右。

英國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首席執行官比爾‧溫特斯(Bill Winters)1月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上表示,多數公司現在希望減少對特定地區的依賴,這意味著它們正在尋找取代中國的地區。

「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企業擔心自中國大陸出口會面臨高關稅,正在找尋替代國家,將生產設備從大陸轉移到其它國家。」溫特斯說。

印度尼西亞工業部長哈塔托(Airlangga Hartarto)在WEF接受《紐時》採訪時表示,對於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公司來說,「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衝突,導致新的不確定性」。

Danfoss首席執行官兼總裁金‧弗辛(Kim Fausing)表示,中國的製造成本增加,尤其是勞動力成本。Danfoss一年前收購一家美國供熱系統公司,並發現該公司之前將一些生產線轉移到中國。

弗辛說:「我們收購這家公司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生產都遷回美國,因為我們在美國已經有十幾家工廠。」

美國去年7月對中國產品實施的第一輪25%關稅,包括Danfoss在中國東北地區生產的液壓零件。Danfoss已將這些零件生產轉回美國。

「目前中國和美國的生產成本,基本上差別不大」,弗辛說,「因此現在要維持在中國的生產再將產品輸往美國,必須要有非常充份的理由。」#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