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男人對他的伴侶說:「只要妳開心,一切都好。」有個媽媽對她的孩子說:「因為你,所以我必須待在這個婚姻裏。」有個爸爸對他的妻小說:「因為你們,所以我只能繼續做這個工作。」有個兒子對他的爸爸說:「因為你,我無法跟我最愛的人結婚。」

相信大家都聽過、也可能遇過好多、好多的「為你」而做的事或犧牲,不知道各位聽到有人為你做了甚麼事或犧牲了甚麼,感覺是甚麼?是開心,覺得理所當然?還是擔心,覺得害怕、有負擔呢?倘若所有事情都是「為你」而起的,那麼對方「自己的感受」如何呢?

為甚麼「我的犧牲」 你不懂?

以前,當我聽到有人為了我做了甚麼事或者改變了甚麼,會覺得很開心,因為那種被視為獨特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如此被重視的感覺,相對地也提升了自我意象、正向感受與存在感。但現在,當我聽到有人因我而做甚麼犧牲或表示「只要我好就好」時,我會很敏感地想要與對方溝通,因為在這當下,我感覺到的是對方把他對自己生命的責任放到我身上了。

接著,對方「犧牲」了某些東西的感覺好像也會漸漸浮現。犧牲不會只是一件事,而是方向跟感受,這種方向跟感受是會隨著事件的累積而增加。當增加到當事人無法承受的狀態時,心理不平衡的感覺就會不斷地在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情境裏出現。等到心理不平衡的感覺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時,如果你夠敏銳,或許你能夠察覺到對方慢慢地有「我已經為你……難道你不能為我……嗎?」這種想法。

若已出現這樣的想法,可以看看對方是否因為你而犧牲了自己的某些東西?在犧牲的同時,其實對方的內心是希望你能有相等的回報;即便沒有相等,也要有一點點回報;即便沒有任何回報,至少你也要懂他的犧牲。所以對方會等著你主動對他做出相對應的犧牲,當對方一直等卻等不到,而你們還始終處於這個關係中時,對方就會有被壓縮跟委屈的感覺。

有個男人跟他年邁的母親說:「我想要一筆錢投資生意,給我。」有個太太跟她的先生說:「我電動還沒打完,你去把孩子弄一弄,順便洗個碗跟衣服,還有倒垃圾。」有個孩子對班級導師說:「我不想跟那個同學同班,讓他去別班。」看到或經驗到類似的對話時,你有甚麼感覺?這麼多「我要」的內容是怎麼養成的?如果你的生活中很常聽到對方說「我要……」你就要檢視自己是否是前述的那些「為你……」的人。

「犧牲」是怎麼形成的?在甚麼樣的關係中會循環出現?端視雙方的互動方式慢慢形成。有些關係會逐漸變成習慣或像牢不可破的灌漿水泥桶,而有人就在這樣的關係中度過不舒服的一生。但不論是以你為世界中心的生活方式,抑或以你一直犧牲失衡的生活方式,有個共同狀態是:當對方不再用相同的方式與你互動時,大多數的人會感覺「世界崩塌了、被毀了、失去一切了」。

調整關係 回歸真實

自我意象的形成,大多是我們從小由別人眼中以及與別人互動中建構而成,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所以會有不同的生存樣態產生。不論是「為你……」或「我要……」或各種混合型的生存方式,都可以反觀自己:我心裏是否覺得平靜而開心?甚麼樣的狀態才是真實的我?在回歸真實的我的過程,可以在關係中先練習「我……你……我們……」讓互動是雙向的。這時可能會遇到一種狀況,即對方並不想回應或改變目前的互動方式,這是在關係中許多人會覺得挫敗的原因。

但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有趣的是,當一方做了調整或改變,除非對方不想繼續這關係,否則都會因為對方的調整或改變,在被動的狀態下被移動。而關係的調整不一定都會讓雙方變得更親密,或以你所要的結果前進。由於關係的調整是變動的,有時雙方都覺得舒適的狀態是分開、是結束關係,這樣的結果反而讓人裹足不前。這也是許多人害怕變動的原因。但如果你想真實地活著,或許可以試著敞開心去接受各種發生的狀態。然後你會發現,生命是有趣且有無限可能的!(──轉自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停泊棧》期刊69期)◇

本版圖片來源:Fotolia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