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西南部、古絲綢之路上的大佛寺,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最初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大佛殿內供奉身長約35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是故又稱「臥佛寺」。 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敕賜名為「寶覺寺」,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改稱「宏仁寺」。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被認為是「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張掖古稱「甘州」,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西夏攻佔了甘州,夏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公元1098年),西夏國力鼎盛,著名的大佛寺就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僧人,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循聲尋去,卻不見演奏者,疑為「天樂」。於是在「天樂」響之處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坐東面西的佛寺。
建立之初,規模宏大的大佛寺,由牌樓式山門和大佛殿、四大天王殿、萬聖殿、藏經殿、配殿、廂房、佛塔等組成,並有雙眼井、木瓜樹、金塔六角亭鼎等。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殿、土塔三處。
主體建築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佔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內有釋迦牟尼的側身像,即大臥佛。臥佛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面部貼金,頭枕蓮台,側身而臥,兩眼半閉,嘴唇微啟;右手掌展放在臉下,左手放在大腿一側,胸前畫有斗大「卍」字符號。他全身長34.5米,肩寬7.5米,光耳朵就有2米多長,是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像。
臥佛身後,塑有迦葉、阿難等十大弟子,殿內南北兩側還有十八羅漢群像,形態各異,形象生動。殿內東、西兩壁有巨幅壁畫,取材於《西遊記》、《封神演義》故事等。殿門兩側各鑲6平方米見方的磚雕一塊,上精雕如來佛講經說法的故事和神態各異的諸佛像。
南為西方極樂世界,上書「登極樂天」,右下方書「西方聖境」,裏面人物眾多,而且有七寶池、金翅鳥。有一個凸出的特點,就是所有的人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菩薩,還有寶塔,正面都是鍍金的,顯的富麗堂皇。對聯為「寶殿巍峨無人量天成敬仰,金身顯煥河沙凡聖共皈依」。
北為佛說法圖,上書「入三摩地」,右下方書「祇園演法」,對聯為「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法輪常轉十方瞻仰正菩堤」。
正殿後為藏經殿。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鎮將正統五年宮版印刷的數千經卷、函、敕書等頒賜給大佛寺。現在,這裏藏有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等經書,其中尤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
藏經殿後為「彌陀千佛塔」,俗稱土塔,共13節,華蓋直徑4米多,四周飾有36塊銅質板瓦,懸掛著36個流蘇風鈴。
據說,規模宏大的大佛寺,在16世紀時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大佛寺與西夏、元朝皇室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記載: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
元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歎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世祖忽必烈,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也出生於大佛寺。
近千年的歲月走過,唯有大佛寺山門的楹聯「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白世永問不明」欲說還休,引人遐思。◇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