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中國經濟全面下行,股債匯警報頻傳,但中共央行日前仍稱金融穩定、風險可控。不過,中共紀委將向15家中管金融機構派駐監察組的最新消息,透露出中國金融系統或已坐在火山口上。弔詭的是,中共金融深度反腐的大動作,卻漏掉了專為銀行收爛帳的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2018年11月,接近中紀委的消息源向經濟觀察報介紹說,中央紀委國家監察委將向五大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及中國人壽、人保、光大、中信集團等15家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派駐紀檢監察組。

此舉意味著中共繼續推進金融領域反腐敗。不過,進駐名單中並無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縮寫AMC)——華融、長城、東方、信達。

在中共統治下,中共的腐敗和低效,以及諸如房市、股市,或者企業、政府、居民債務等中共體制衍生出的各種經濟危機,最後都會集中到銀行系統,體現為銀行的壞帳(不良貸款)。四大AMC就是中共用於處理銀行壞帳的「清道夫」,也被稱為「壞帳銀行」。

換言之,中國銀行系統(主要是國有銀行)能做出光鮮業績,遮掩住中共債務經濟的巨大危機,主要就是因為有四大AMC接下了海量爛帳。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社會,銀行壞帳損失最終的「接盤俠」,既不是四大AMC,更不是政府,而是中國民眾。

今年早些時,中國最大的壞帳銀行「中國華融」的董事長賴小民落馬,11月7號,中共正式批捕賴小民。陸媒財新網披露,當局從其在北京的多處房產中搜出重達3噸的2.7億元人民幣現金,這還只是賴小民腐敗財產中的冰山一角。不過,賴小民雖因腐敗落馬,但外界相信其獲罪真正原因是牽涉江派經濟政變。

被陸媒稱為「中國第一金融腐敗案」的賴小民案,表明哪怕是銀行系統的爛帳,都能被中共黨官搾出「油水」來。而銀行爛帳背後「水太深」,甚至將四大AMC侵蝕為中紀委都退避三舍的腐敗「雷區」。

四大AMC在中共體制中的獨特地位,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們遮掩了中國銀行系統的壞帳率,而後者的真實性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

中國銀行系統的壞帳率為何備受外界質疑?中國銀行業的壞帳,最終流到哪裏去?

回顧四大「壞帳銀行」的發展歷史,或能找到答案。

四大AMC「洗白」中國銀行業

在中共體制下,國有銀行作為政府和國企的提款機,無疑會生成海量的壞帳。20年前,工、農、中、建四大行的不良貸款率高達50%左右,意味著國有銀行發放的貸款中近半可能打水漂。

在此背景下,1999年4月,中國第一家資產管理公司(AMC)——「中國信達」在北京掛牌成立,接收了中國建設銀行的3,730億的不良貸款。同年,華融、長城、東方三家資產管理公司相繼成立,與其它三大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相對應,分別接收了4,077億、3,458億和2,674億的不良貸款。

據新浪財經報道,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當初是按面值1:1,合計收購銀行1.4萬億的不良資產。

四大AMC哪來的錢?

首先是財政部向四大AMC各撥了100億元註冊資本金,並持有100%股權。央行還提供5,700億元的再貸款,另外四家銀行向對應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發行8,200億元債券,四大AMC才湊夠1.4萬億的壞帳收購款。

這次剝離於2000年6月結束,被稱為第一批不良資產,屬於政策性不良資產。剝離後,工行、建行、中行、農行的不良貸款率整體降低了20%左右,分別降至25.4%、 15.2%、 23.4%、36.6%。不過,相較於國際銀行業個位數的不良貸款率,國有銀行的壞帳率還是太高。

2004年和2005年,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再次剝離不良貸款,由四大AMC來接手爛帳。這次是按面值5折收購,稱為第二批不良資產。

經過二次壞帳剝離,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的不良率從原先的25%普遍降到5%左右。至於說壞帳負擔最重的中國農行,乾脆沒走AMC的過場,直接將壞帳剝離給財政部「共管帳戶」,由中國人民來接盤。

四大AMC扛起了巨額的壞帳,換來了銀行輕鬆上陣。

「壞帳銀行」的爛帳 最終中國人買單

四大「壞帳銀行」收拾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但內幕重重。

例如,據鳳凰網財經報道,某AMC一東北辦事處將價值18.68億的國有不良資產,以不到百分之一(1,800萬)的價格賣出。這筆資產中恰恰包含了買家2,600萬元的債務,相當於買家不僅直接清帳,甚至還賺走800萬-18.5億。

到2007年底,信達(↔建行)不良資產回收率最高,為30%,華融(↔工行)回收率為18%,東方(↔中行)回收率為20%,長城(↔農行)回收率為10%不到。

低回收率導致四大AMC在扣除各項費用之後,絕大部份用於支付央行再貸款和金融債的利息,根本無力償還本金。也就是說,四大AMC接下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然後坐視壞帳變成爛帳,最後背上沉重債務。

四大AMC的爛帳誰來接?

四大AMC把從銀行剝離來的壞帳損失,再度剝離到財政部的「共管帳戶」,成為所謂的「政府負債」,最終由全體中國人來買單。

中國銀行業「洗白」流程(銀行壞帳最終去向):

中共→(行政指令貸款、支持國企、腐敗等等因素製造海量壞帳)→銀行系統→(AMC借錢買下銀行壞帳,又名「剝離不良資產」)→四大AMC→(AMC債務再度「剝離」給財政部 「共管帳戶」)→ 財政部(中共通過稅收、印鈔票等方式,將損失分攤至民眾頭上)

四大AMC的「生財之道」

事實上,四大AMC不但在中國的不良資產管理行業中佔據壟斷地位,更因為替中共接下了銀行業中的「髒活」,還被賦予種種金融特權。四大AMC從專門為中共收拾爛帳的「壞帳銀行」,迅速發展成為持有諸多金融業務牌照,但又不受監管的規模龐大的「影子銀行」。

2004年以後,四大AMC不僅僅向四大銀行,也開始向更多的金融機構如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非金融機構開展商業化收購不良資產。

隨著市場化和商業化轉型,加上背靠財政部,四大AMC籌集資金的渠道變得更多,同業借款、同業拆借、保險融資、境內外發債、對接銀行資管層層嵌套等,能用的手段全部用上,資產規模十餘年就突破萬億。

以華融為例,華融集齊了不良資產經營、資產管理、銀行、證券、信託、金融租賃、投資、期貨、消費金融、置業等全牌照。過去5年華融總資產增加了近4倍,從2013年的4,084億元膨脹至2017年的1.87萬億元。

雖然四大AMC沒能力收拾好銀行壞帳,但生財門路眾多。

例如,高利放債。四大AMC憑藉特殊地位融資,用低息借款拿下不良資產,再以債務重組等方式,變相高息放貸給企業或者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賺取利差。

又比如,投資房市。包括處置房地產不良項目,變相向房企放貸,甚至直接拿地建房。

據財新報道,華融為做大不良資產處置規模,頻頻以高價收購不良資產包,而且投資越來越集中於房地產板塊,以有限合夥企業方式繞開監管給房企注資。據華融招股說明書,2015年6月30日中國華融的收購重組類不良資產中,地產類佔比高達64%。

據鳳凰財經報道,中國信達在四大AMC中對房地產佈局最大,旗下信達地產2015年拿下72.99億元總價的上海新江灣城地王、30.3億元的深圳坪山地王、33.6億元的合肥濱湖地王、33.9億元的杭州南星地王等。

「21世紀經濟報道」曾報道,四大AMC均通過「債權受讓」的方式,向二三線房地產企業提供融資。而且四大AMC的變相放貸,還不受監管部門對房企融資的政策限制。

資金充沛、又不受監管的四大AMC,是中國狂熱房市背後的重要推手。

四大AMC回歸老本行背後的含義

儘管四大AMC如今已經發展為規模龐大的金融控股集團,但老本行——處置不良資產,仍是它們安身立命的基礎。這不僅僅是四大AMC金融特權的保護傘,而且其中油水頗豐。

據騰訊《一線》報道,賴小民落馬前在博鰲論壇上表示,目前銀行一年的不良貸款有13萬到15萬億,其中有1.74萬億是要打水漂的,這意味著目前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的回收率在85%以上。另據「第一財經」報道,華融收購不良資產包均價約5折,信達成交價約三五折。那麼不良資產30%-50%的中間差價,流到哪裏去了?

不良資產、尤其是國有不良資產,不但能被四大AMC壓搾出豐厚的油水,而且現在重新成為四大AMC的最新政治任務。

去年底以來,特別是在賴小民案發後,中共收緊了四大AMC脖頸上的拴繩,要求四大AMC回歸主業,做大做強不良資產的經營和處置。

這意味著,在貿易戰升壓和經濟下行內外交迫下,中國債務危機即將爆發,中共急需「清道夫」來處理將大規模出現的銀行壞帳和非金融不良資產。例如今年8月四大AMC就被銀保監會要求參與化解P2P的「爆雷」風險。

四大AMC隱藏的驚人秘密

華融董事長賴小民落馬,撕開了中國四大AMC身上的重重迷霧。自媒體「財經真相」通過份析四大AMC的股權結構,並追查四大AMC債務資產質押和分支公司註銷合併等線索,發現了四大AMC背後隱藏的驚人秘密。

「財經真相」發現: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是中共操控整個中國經濟命脈的核心,其複雜的股權結構絕無僅有;信達實際控制公司520家、華融實際控制353家、東方實際控制1,000家以上、長城實際控制1,000家以上。

「財經真相」還通過「天眼查」等平台發現:如果順著股權結構、債務資產質押,以及分支公司註銷合併等脈絡捋下去,中國絕大多數高速路收費站、橋樑收費點都會質押給四大資管公司,全國一半以上的商業物業地產的租金最後的流向也會是四大資管公司。四大AMC才是中國最終的超級房東。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