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浙江義烏,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一個銷售各式琳瑯滿目小商品且熱鬧非凡的集散地。不過,日前有網友曬出地處黃金地段的國際商貿城生意冷清的照片,引發外界關注。
在中國經濟持續下滑、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義烏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現況到底是怎樣的?近日,記者採訪到多位義烏商貿人士,來聽聽他們的說法。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 門可羅雀
陳姓網友10月11日在其推特上曬出一張組合照片,照片左邊是鼎盛時期義烏商貿城外一角,右邊是他朋友日前於中午11點拍攝的商貿城空空盪盪的內景。陳姓網友在推特上表示,作為全球性的批發市場,中午應該是人流高峰時間,但這座曾經被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已經門可羅雀。
「商場裏現在做生意很不容易,有很多的資源是以前留下來的,現在店面空了很多。」生產冷風機多年的何老闆對大紀元說。
1982年9月,義烏在稠城鎮湖清門建起最初的小商品市場——小百貨市場。後來,成立於1993年12月的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公司經過瘋狂擴張,相繼建成了國際商貿城及篁園服裝市場和賓王商貿城等,義烏成為中國及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發集散中心。
而佔地400多萬平方米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共分為5個區域且擁有7.5萬個商位。一區和二區分別經營玩具、飾品和小家電五金工具配件等;三區和四區則分別是辦公學習文化體育用品和服飾、鞋類、日用百貨;於2005年9月最後建成的五區為進口商品和床上用品市場。
10月18日,義烏稠州論壇有人帖出國際商貿城第二分公司於10月16日發出的一份針對二區部份租戶的漲價通知,引發商租戶的不滿:有人留言說,漲價說明生意好,要是沒生意就是降價也沒人要;有回帖的質問,生意好誰看到了,市場人很多嗎?有的說,今年生意差了那麼多,不降反漲,商城集團下來聽聽經營戶的心聲;也有的說,貨幣超發,物價上漲,人民幣貶值,漲租沒辦法的;還有人說,商貿城終於也頂不住了,下一步應該是回收攤位。
商租戶的擔心及說法或許有道理。上市公司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小商品城)今年4月發佈的2017年年報顯示,銷售費用同比減少16.24%,管理費用同比增加11.9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減少75.04億元。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同比減少149.59億元。
「數據反映出經濟情況不好。」大陸金融分析師任中道說,「銷售費用減少,不是在擴張,管理費用增加,成本增高,現金流減少利潤降低。」
經常往返義烏、東陽、橫店做工藝品的企業管理者陸先生對大紀元說,義烏3年前的數據顯示就已經很蕭條了,「小商品市場貨櫃的出口量,2015年跟2013年相比已經少了近60%,主要原因是整個經濟形勢不好,持續下行,還有當局的一些決策,包括現在打貿易戰。」
據小商品城的網商平台「義烏購」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的數據,義烏商貿城平均每個月有1039個店舖關閉,而同時期新開店舖不到700個,截至2016年前8個月,商貿城店舖總數比兩年前減少了8000家。
原阿里巴巴誠信通會員陳先生對大紀元說,整體上這幾年義烏都比較差,並且商城不斷擴大面積,商戶增多,商品同質化嚴重,商業模式又沒有核心技術,在裏面租攤位的商戶就已經不賺錢,「以前小生意一天能賣5、6千,現在可能就2千多。」
義烏的市場貿易曾經帶動了製造企業的發展,製造業的發展也支撐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繁榮。而從2016年開始蔓延的對全國企業一輪接一輪的環保整治猶如一場經濟領域裏的政治運動,令製造業深受重創。
官方政策多變
去年8月,環保風暴席捲浙江,浙江電鍍企業基本停產,義烏小商品產業鏈的上游工廠,如五金工廠、飾品工廠也遭到停業停產,有的還被勒令關停。有媒體報道說,電鍍廠關門直接影響到小商品市場各大飾品生意,許多店舖也或將無法開下去。
做工藝品生意的季先生對大紀元表示,政策對當地生產及經營確實影響很大,「有大部份小企業因為環保、消防整改,業主經濟上承受不了,不是倒閉就是跑別的地方去了。而這些企業和小商品門店,有的是供應和採購的關係,有的是企業自身在商貿城即擁有門店。」
「很多小廠關門或轉往其他地方,市場裏自己的攤位就轉掉了,但商場裏一年好幾萬的稅還是要交的,哪怕請人看店一年也要6萬左右,所以,一個普通的攤位一年也要十幾萬的費用;如果不是自己的攤位,租金就更貴了,很多想轉租出去,但接手的沒有利潤也不會來租,所以很多店情願關著不營業。」何老闆說。
國際商貿城四區某飾品公司的劉女士對大紀元表示,高租金確實是關店的一個因素,「這邊一個20來平方的店舖一年租金30萬,飾品區好的店舖9個平方,加稅收要超過100萬,現在生意真的都不好做,很清淡。」
因電商發達?
商城生意冷清,很多人認為是電商發達,生意大部份都轉到網上交易。季先生表示有同感,「以前沒有電商的時候,都直接到店面去看貨,人潮多,門庭若市,現在老客戶通過電話和電腦就直接聯繫拿貨了,商城難免冷清。」
「無需過渡強調電商,義烏批發都是屬於大宗的商品交易,電子商務再發達,看貨的環節根本省不了,貨比三家嘛。」陳先生說,「只是現在外貿受阻,作為工業生產基地廣東東莞一帶工廠不斷倒閉和外移,流通第一平台義烏生意變差是必然的結果。」
陸先生也認為不太是電商的原因,他說,義烏幾年前就開始轉型,包括通過網絡接單,「如今總體大不如前,現在國內經濟蕭條,雖然一部份中東、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還在義烏做生意,可現在,物價高企,加上民眾手上也沒甚麼錢,民眾都不敢消費,需求萎縮,而隨著購買減少,商舖空的會越來越多。」
據悉,近兩年開始已經有非洲的商人從商貿城進半成品回非洲加工,甚至為節省成本,已直接在義烏購買機器回國生產。
而擁有自己網店和實體店的何老闆表示,今年由於人工成本增高,整體訂單減少,銷量下降,整個生意跟前2年比差了60%多,「現在是線上線下都不景氣。」
「如果未來中國經濟還是持續下滑,實體經濟繼續衰敗,政策多變,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國際商貿城那麼大規模的投資,很可能會拋荒。」陳先生說。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