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位官居一品的儒雅學士晏殊,為人耿直,重才愛才。朝野名人墨客,皆譽稱其為「賢宰相」。

慶曆四年的暮春時節,晏殊攜隨從南下巡視,從杭州來到揚州。聽州官說當地有座名剎大明寺,殿堂四壁,有文人墨客的留詩題賦。不覺動了選才之心。於是專程來到山門弘敞、殿宇嵯峨的古寺。晏殊從四壁的墨跡中,看見一首狀景〈七絕〉,不僅文詞超絕,且風雅秀麗,清新如畫。細看署名,乃一名叫王琪的小小縣主簿所作,不禁擊節三嘆。當即命陪遊知縣,策馬將其請來,款以酒飯。兩人談詩論詞,甚是投機。席間,晏殊笑曰:「老夫前遊西湖,見微風動幔,花瓣逐水而流,偶得『無可奈何花落去』之句,但苦思良久,終未成聯,才子肯否成全?」

王琪略一沉吟,拱手叩云:「賢翁可續『似曾相識燕歸來』,不知尊意如何?」

晏殊一聽,撫掌稱妙,連聲讚曰:「老弟文思敏捷,抱玉懷珠,堪稱當今詩才!」

事後,晏殊了解到王琪不但才情卓異,且謙恭虛已,忠厚待人,當即上奏皇帝,推薦他當了開封府僉判。數年後,又將王琪選入集賢院,使其才華得到了更好的發揮。

~事據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及《復齋漫錄》

割肥成瘦

清朝大學士紀昀善於錘煉詩句,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

一日讀唐詩,見杜牧七言絕句〈清明〉,信口詠誦起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吟罷,紀學士閉目沉思,感到小杜此詩,一反柳暗花明的俗套寫法,別具一格,且蘊藉豐富。但細細一想,又覺詩中浮字尚多:清明降春雨,只能紛紛而下,絕無傾盆瓢潑之勢,紛紛二字實屬多餘;行人只會走在路上,豈能登天入地,路上二字,也屬多餘;旅客人地兩生,問酒家何在,當然要「借問」,刪此二字,其意自見;至於被問者,也不一定是牧童,或為漁樵翁媼,或為過往百姓,或為士子村姑……皆無不可!想到這兒,紀昀自笑說;小杜〈清明〉太『肥』,待老夫以筆作刀,代為切割而醫之,讓其瘦也!」說罷,取來筆墨紙硯,將杜牧這首七言絕句,縮寫成了五言絕句:

清明時節雨,

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這自然是戲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