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景通常叫海市蜃樓。現在的教科書(教人科學的的書)、百科全書都說是大氣折射,可是看看古今中外的大量記載,這種說法根本不能自圓其說。

大氣折射無法解釋持續三天的蜃景

單次蜃景一般持續幾10分鐘至幾小時,少數持續幾天,還有持續1年至幾年者,至於有些地方成為蜃景多發區如山東蓬萊一帶,其持續時間就沒法計算了。

「大氣折射」學說無法解釋蜃景何以能持續數天,更遑論數月甚至1年。我們知道,現代人使用光學透鏡只有幾百年。要磨製不讓景物變形的透鏡可不是件容易事。大氣折射來解釋持續3天沒有大的變形的蜃景也太「強人所難」了。

數據分析中有一種常見錯誤叫「過度分析」(over analysis)。有的人會根據很少的觀測,假想出複雜的原理來分析解釋得到的實驗結果。要假設大氣保持一定的密度分佈3天不變,讓人細細欣賞蜃景奇觀,真是超級「過度分析」了。

中國最早的海市蜃樓記載出現在《史記‧天官書》:「海市蜃氣像樓台,廣野成宮闕然。」近年來也多有報道。

《夢溪筆談》中就提到過山東的蜃景奇觀。

其它持續時間長的蜃景,如民國《冠縣志‧雜錄志‧異聞》記載:「義里莊申箴廷年十四歲時,即光緒九年,於八月間往村西看晚禾,當微雨初晴太陽將出,行數里餘,忽見西有一城,驟為駭異,自謂我在城西何城在我西?憶及人言劉神伯村有城景往往出現,定睛視之果在劉神伯村。妙在雉堞宛然酷類新築,樹梢掩映,城上城下則青磚白灰全無物形,令人心曠神怡,須臾日漸出則城景逾縮逾低,至東曦既駕,城景無蹤,是村光景仍舊。」康熙《漳浦縣志‧災祥》載:「嘉靖八年四都有海嶼三峰並列,其日忽沒於海,頃之三山並為一峰屹立騰空,望之若樓台變幻不常,如此者三日。」

上述記載記錄海市蜃樓持續3日,是大氣折射無法解釋得通的。

規模各異折射無法解釋

蜃景的規模從長不足尺大到上萬平方公里不一而足。

民國《湖北通志》卷七十六載:「同治五年十一月漢陽漢口鎮一月火六次,隨州珍珠巖壁上有人馬影長尺許,輪流不絕。」《文獻通考》卷二九七載:「唐大歷末深州束鹿縣中有水影長七、八尺,遙望見人馬往來如在水中,及至前則不見。」

1922年12月13日《大公報》載〈空中城廓縣花一現之海市蜃樓〉一文:「營口通訊員王俊德者係盤山南常家屯鹽務局巡差。七日來營面議,據稱於二號黎明在常家屯西南約二里許之空中忽現城廓一座,城垣周約二、三里,城內外行人往來如鯽,車水馬龍蜂擁猥集,城市高豎旗桿旗幟飄揚,該局及村人等約數十名均親目睹,大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勢,及天明日出而城廊已渺無形跡矣。」

1992年7月3日安徽省滁縣瑯琊山出現的蜃景方圓在百里以上。據當年7月14口《報刊文摘》載:「安徽滁縣瑯琊山7月3日上午9時05分至10時在天門會峰閣景區出現前所未有的海市蜃山奇特景觀。是日上午8時50分琅琊山頂會峰閣突被青灰色奇霧籠罩,繼而又被乳白色霧帳所代替,翻騰繚繞的霧帳之上托起一座座當地從未見過的祟山峻嶺,範圍達百里之遙。其間的土石樹木似伸手可觸。會峰閣西南30里的石沛橋方向六層霧帳簇擁六層山巒,似爭先恐後地向會峰閣朝拜,西10里英石壩方向群山矗立在霧帳之上,山勢整齊而陡峭,山體和霧帳界限分明;距會峰聞西部20里的楊家飯莊方向呈現出來的兩座長形山體青中藏黛,黛中含青,直立在會峰閣前,東南30里開外的烏衣鎮方向在霧帳中紛現山的群山群峰位置顯高,顏色顯淡,距離拉得較遠,但山景十分壯觀。到10時奇景退去瑯琊山頂又恢復了原來的景境。」

所收資料中蜃景規模最大的當屬《物理小識》卷一的一則記載:「康熙十年,前燕趙齊魯之郊,春、夏間野望,曠遠處如江河白水盪漾,近之則復不見,土人稱為陽炎。」這涉及到山東河北相當大的區域。區域之大時間之長都是罕見的。

對照通常的大氣現象的現代解釋,這裏有兩個問題。

其一,要形成那尺許的蜃景,非得在很小的一個範圍內形成大的溫差不可。這只有樹蔭與太陽直射區域之間或是暖氣片周圍才會有,怎麼會憑空在那麼小的範圍內形成一個有溫差的區域?

其二,規模宏大而「似伸手可觸」的蜃景照現在的說法非得一個複雜的望遠鏡不可。否則如何能把遠方的景物真實地顯在人的眼前?這可真難為大氣了。

另外空間景色

其實很多高人講過另外時空,陰差陽錯地反映到人類空間,如果這樣看,海市蜃樓就很容易解釋了。

海市蜃樓經常發生在沿海,在沙漠偶爾也可見到。人們可以看到房屋、人、山、森林等景物,並且可以運動,栩栩如生。

參考文獻

1.《地像概論》

2.與Dr. Gustafson的私人談話。

(轉載自正見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