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最近在一件事情上得到充份彰顯:從今年初開始,中國將禁止進口廢塑膠、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24類固體廢物,於是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西方國家,突然發現自家每年百萬噸以上的垃圾(號稱可再生資源)無處傾倒,中國媒體不無得意地宣佈:「中國禁止洋垃圾入境,西方國家慌了」。
發達國家處理垃圾中 以鄰為壑
這件事情,多少揭示了發達國家保持環保先進的位置,其實是以鄰為壑的結果。
本文開頭提到的國家,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環保模範。這些國家能夠保持好山好水的優美環境,很大程度上緣於中國成了世界垃圾場。以下僅以中國現在禁止進口的廢塑膠為例:
根據英國環境部門的資料,英國每年產生的包裝塑膠垃圾(包括塑膠瓶、食品薄膜包裝等,不包括非包裝材料的塑膠)達220萬噸,其中大約50萬噸會運往中國。從2012年起,英國共向中國出口了270萬噸的廢塑膠,占英國總廢塑膠出口的2/3。
德國垃圾以塑膠為主,其中一半以上落到中國,每年為150萬噸。
中國每年從澳大利亞進口61.9萬噸的回收材料。這些垃圾大多從香港口岸上岸,隨後運往中國內地的南方垃圾處理站。
紐西蘭環境部披露,該國去年向中國出口的垃圾總重量達到5萬噸。
多年來,西方國家已經習慣性地把工業與生活垃圾打包裝船,運往中國。從2017年7月開始,中國宣佈24類垃圾進口禁令,全世界垃圾回收產業感到不知所措:垃圾無處可去,今後怎麼辦?
以英國為例,垃圾處理危機已經顯現,英國行業組織表示,中國實施禁令之後,英國沒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多餘的塑膠垃圾。
據說英國的垃圾站外,堆滿了各種塑膠包裝。媒體驚呼,英國面臨垃圾成山的窘境。
香港曾經是多國廢料運入大陸的中轉站,以前以「左手來、右手去」的方式,把回收廢料運往大陸賺錢,今後不能隨意把未經處理的廢料出口中國,人們擔憂香港或許會遭遇「塑膠圍城」的威脅。
中國淪為世界垃圾場只為一個「錢」字
中國犧牲自家環境、犧牲自家人民的健康,成為各國環保組織痛批的對象,推根溯源,只為一個「錢」字。
過去十多年,中國接收了全球56%的垃圾。根據2010年的聯合國環境計劃報告,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設備廢料高達2,000萬至5,000萬噸,從2011年開始,中國年產230萬噸的電子垃圾,並每年進口全球電子廢料的約七成(1,400萬至3,50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進口國。河北、山東、江蘇、廣東等十幾個省都有「洋垃圾」處理地。
除電子廢料之外,中國每年進口多少其它種類的「洋垃圾」?中國海關2011年到2013年的資料顯示,僅廢舊塑膠一項,平均每年進口800餘萬噸。2014年,中國進口4960萬噸垃圾用於提取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占全球可提取原材料垃圾出口總量的逾1/4,超過了歐洲此類垃圾出口量的一半。2016年,僅中國進口的廢棄塑膠就高達730萬噸。
除歐洲、南韓、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向中國出口洋垃圾之外,中美貿易當中,可再生資源是一大門類。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資料:自2000年至201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可再生資源交易額從7.4億美元上升到115.4億美元,2011年佔中國從美國進口貿易總額的11.1%,僅次於農作物、電腦和電子產品、化學品和運輸設備。據美國廢棄金屬回收工業協會(ISRI)統計,2016年中國共從美國進口了價值56億美元的廢舊金屬製品、19億美元的廢紙(共計1,320萬噸)和4.95億美元的廢塑膠(142萬噸)。巨大的出口額催生出一個龐大的產業鏈,ISRI主席羅伯特‧魏納稱,美國有15.5萬個工作崗位都依賴於美國對中國的垃圾出口。
中國讓本國淪為垃圾場,目的當然不是為發達國家垃圾減負,而是從垃圾中淘金。
據〈中國漸成發達國家「洋垃圾」 走私者數十倍暴利〉一文揭示,這條「洋垃圾」產業鏈由國外供應商、中間商與國內進口商組成。國外供應商都有自己的垃圾收集打包廠,通過接受政府補貼,處理垃圾。以下是中國媒體的估算:發達國家的垃圾處理費,大概在每噸400美元至1,000美元;運到中國,加上運費每噸的處理成本也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如此大的利潤空間,導致中國的廢舊物資進口商,以極低的價格買進來,花極低的人工成本(中國國內分揀成本只有國外分揀成本的1/10),多次挑揀分類後轉賣。這條巨大的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能獲利。
中國大陸獨立製片人王久良曾製作紀錄片《塑膠王國:PLASTIC CHINA》(此片在阿姆斯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獲獎)。在這部紀錄片中,王久良將中國的白色污染以非常直觀的形式展現給世界。片中,從業者形容這個行業說:「空氣不好,水不好,就是錢好,垃圾一來,大家說來美元了。不是說笑,錢真是揀出來的」。
中國政府是 「世界垃圾場」的推手
中國成為世界垃圾場,一是政府政策失當,二是監管失職。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在於中國製造的廉價而具備的價格優勢,要想廉價,除人力成本之外,還得有廉價原料,從廢舊物資中提取可再生原料就是主要途徑,因此,中國政府對進口洋垃圾持鼓勵態度 。2002年與2011年,中央政府雖然兩度發文,聲稱要對進口固體廢物從國外供貨、裝運前檢驗、國內收貨、口岸檢驗、海關監管、進口許可,直到利用企業監管等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管,但狀況並無好轉。《塑膠王國》揭示了如下事實:這些「洋垃圾」進入中國以後的落地之處,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港口行政當局,對其造成的污染基本不聞不問——這種狀況只能有一個解釋:這個「洋垃圾」處理行業為地方政府帶來了稅收,監管部門將監管當作尋租的牟利工具。
如今,中國政府下令禁止進口洋垃圾,西方發達國家發現沒有中國這個世界垃圾場,自家垃圾無處可去。由於一時找不到世界垃圾場的替代品,據說上述國家正謀求說服中國繼續接收垃圾。考慮到這條產業鏈的牟利是建立在中國公共環境的污染之上,以犧牲中國人的健康為代價,儘管會有不少人因此失去利源與工作,本人對中國政府這項政策倒是非常贊許。(文章轉自《台灣上報》upmedia)◇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