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曾自我描述道:「我既無天才,又無特長,我終身努力小小的成就,無非因為我對教育有信仰、有興趣而已。」他與曾在南開讀書的周恩來間的故事,一再被中共官媒炒作。很多人並不知曉的是,昔日周恩來曾經被張伯苓開除,其後才去法國留學。中共建政前,張伯苓因為誤信了周恩來,選擇留在大陸,沒有前往台灣,導致最終鬱鬱而終,身後其幾個兒子在文革中也慘遭迫害而死。
1876年4月生於天津的張伯苓,早年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歐美科技文化知識,畢業後入海軍服務,想通過海軍使中國強大起來。甲午戰爭打破了張伯苓的「海軍救國」夢想,他決定回天津從事教育。按照他的一位朝鮮朋友的評語:「張伯苓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人,不能跟同時代的傑出人物爭一日之長短,但是他腳踏實地地苦幹,在他的工作範圍裏,成就非凡。」這個工作範圍就是「教育」。
創辦南開中學
回到天津後,張伯苓首先在曾任貴州學政,即今天的教育廳長的老鄉嚴修家做家塾教席。因為嚴修和其教育理念相同,且都熱心教育救國,所以兩人一拍即合。1904年改家塾為敬業中學堂。力倡洋務的直隸總督袁世凱視察後很滿意,捐出了5,000兩白銀,資助辦學。1906年嚴修在南開窪購地建新校,改稱南開中學,張伯苓為監督(即校長)。
南開中學實行西式教育。在張伯苓的經營下,保持著良好的學風,不僅教師授課認真,對學生要求嚴格,而且課外活動豐富多采,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
南開中學在一百年期間,師生成長為各類科技院士(包括少數外國院士)者多達60餘人,其中成為國民政府院士的有梅貽琦、陶孟和、吳大猷、錢思亮、殷宏章等。
創辦南開大學
1917年8月,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進修教育,第二年4月,嚴修亦去美國考察。二人遍游美國和加拿大,考察各類學校,詳查其教育體制,訪問了許多校長和教師,同時也考察了與教育有關的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等,為創建南開大學做準備。
回國後,擺在嚴修、張伯苓等人面前的第一要務,就是為即將成立的南開大學四處募集所需的大筆資金。除了籌措資金,張伯苓也深知良好的師資對於一所大學的重要性。早在美國考察時,他就聘請了一些留美學生到南開任教,其後還在國內各知名大學招聘教師,承諾提供良好的待遇。
經過多方籌備,南開大學於1919年9月正式開辦,招收包括周恩來在內的96名學生,分文、理、商三科。其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在張伯苓成功創辦南開大學後,1923年,南開女中成立。同年,大學也由男中校址遷到八里台。1928年,南開小學成立。至此,南開終於成為一所包括四部的系列學校。
戰火中的南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不久,平津淪陷,南開校園被侵華日軍空軍於7月29日炸毀。坊間流傳,日軍摧毀南開,是因為「南開」二字暗喻「面南而開」,是為帝王之業。當時日軍在把南開大學夷為平地之前還開了記者招待會。而當時的張伯苓正在南京向蔣介石尋求經濟資助。
聽聞南開大學被炸的消息,張伯苓悲痛欲絕。8月1日,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約見平津教育學術界人士張伯苓、蔣夢麟、胡適等。張伯苓慷慨表態:「南開已被日軍燒掉了,我幾十年的努力都完了。但是只要國家有辦法,能打下去,我頭一個舉手贊成。只要國家有辦法,南開算甚麼?打完了仗,再建一個南開。」蔣當即安慰張伯苓:「南開為中國而犧牲,有中國即有南開!」這個許諾後來成為張伯苓向蔣介石申請經費時必提的一句話。
不久,南開大學奉命遷往長沙,與清華、北大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後到昆明又組成著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南開中學則西遷重慶,併入張伯苓校長於1936年提前建設的重慶南渝中學,組成戰時辦學體系。1938年南渝中學更名為重慶南開中學。
在此之時,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同樣給予了張伯苓以幫助。據《大師之大:西南聯大與士人精神》一書記載,除了在經費上扶持外,從1938年到1946年,蔣介石兩次到南開中學參觀,五次拜訪張伯苓,還借南開中學大運動場舉行閱兵式。而張伯苓則在抗戰期間,不論在任何時候,都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蔣介石是全國的抗日領袖」。他並於1941年加入國民黨。
彼時眾多南開學生開始分散,不少學生為國捐軀,如在國民政府空軍中犧牲的南開校友有紀錄可查的共7位,其中就包括張伯苓的四公子張錫祜。
抗戰勝利後,1946年,天津南開中學和南開女子中學(後為第二南開中學)在天津復校,重慶南開中學在渝續辦,與抗日戰爭期間按南開體系承辦的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為南開體系四所姊妹學校。
1946年4月,蔣介石親自簽署了將南開變為國立大學的文件。這是履行蔣介石答應張伯苓的一個諾言:對於這所大學在1937年7月29日~30日在天津遭受日本侵華軍隊文化摧殘的補償。同時,核定了三校復員經費預算,遷移旅費70億元,修建費30億元(北大10億元、清華12億元、南開8億元)。
1948年夏,張伯苓出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
張伯苓與周恩來
周恩來是1913年秋考入南開中學的。入學後,因在學習和課外活動方面表現突出,受到校董嚴修的賞識。嚴修還因其家庭困難,減免了其學費。據說,周恩來是當時南開中學唯一的免費生。在校期間,張伯苓還時常邀請周恩來等去自己家中吃飯。
1917年6月周恩來畢業後,在嚴修和張伯苓等的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19年9月,南開大學成立前,周恩來應嚴修之召回國,並參加了入學考試,成為南開大學第一屆學生。然而,彼時的周恩來已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不再專心讀書,而是走上了「暴力革命」的道路。1920年初,因組織學生抗議活動,周恩來等四人被天津當局逮捕,關入監獄半年。釋放後,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南開大學開除周恩來的學籍。張伯苓不贊同周恩來的所作所為,從而接受了教育部命令,開除了周恩來的學籍。
被南開大學開除的周恩來,其後在嚴修的資助下,前往法國留學。周恩來辜負了嚴修讓其求學上進的期望,在法國加入了共產黨,主持中共旅歐支部的活動,並主導了中國留法學生大鬧中國駐法領事館、里昂大學等暴力活動。從此,周恩來的命運與中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幾年後,周恩來留學歸來,繼續參加中共革命,行蹤十分隱祕,十幾年間,與張伯苓斷了來往。1937年日本侵華後,張伯苓因要為南開學校籌款,與身在武漢、重慶的周恩來重新有了往來。國共內戰期間,雙方的聯繫再次中斷。
誤信周恩來留在大陸 鬱鬱而終
1949年11月,在中共軍隊即將攻入重慶之際,關心張伯苓的蔣介石第二次來到重慶南開中學催請張伯苓到美國。蔣介石還表示:「去台灣也可以,無論去哪兒,生活一切等,都由我給想辦法!」張伯苓低頭不語,其夫人則稱:「我們哪裏也不去,他捨不得兒孫,更捨不得他的南開學校!」
不知這是否是個藉口,因為就在此前,張伯苓剛剛收到周恩來的來信稱「不讓老校長動」。張伯苓最終相信了周恩來,留在了大陸,而這個選擇是其一家悲劇的開始。
最初,在周恩來的關照下,張伯苓暫返北京居住。其次子張錫羊要求張伯苓「為了南開,為了家人」寫個擁護新政權的表態材料,張伯苓表示要對中共新政權再觀察、觀察,他不同意「才和蔣先生分手就和共產黨一樣罵蔣先生,需要多想一想」,而這應該是其遭到中共冷遇的原因所在。
中共建政後,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均被中共收歸國有。張伯苓1950年9月回天津後第二天,即去了南開中學,卻受到冷遇,最終還被轟了出去。
1950年10月17日,是南開中學校慶。張伯苓被拒絕參加,他只能頹然坐在椅子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不知誤信周恩來的張伯苓此時是否已經開始後悔。
四個月後,即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鬱鬱而終。除《天津日報》的簡短報導外,大陸報刊對其近乎採取了集體沉默的態度。他在臨終遺囑中表示,希望南開師生「擁護自由,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國,誓死抵制專制極權」。可嘆的是,他的願望至今都沒有實現。
張伯苓的遺願是埋葬在南開大學校園內,但有人以「南大是人民的,不是張伯苓的」加以拒絕。而低調參加弔唁的周恩來在看到張伯苓的遺囑時說:「可惜少了兩句話,即張伯苓應表示悔過,向人民低頭。」
得悉張伯苓病逝的蔣介石則在日記中寫下了「痛悼無已」的字句。3月31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在台北為張伯苓舉辦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蔣介石親寫輓聯「守正不屈、多士所宗」以誌哀悼。台灣南開校友紛紛撰寫悼文予以紀念。此後,每到張伯苓逢十華誕紀念日,台灣都會舉行紀念會。
張伯苓死後,他的家人也沒能逃過中共的運動。文革中,身為數學家的長子張錫祿、身為商人的次子張錫羊和三子張錫祚相繼被迫害致死。而這樣的命運在張伯苓選擇相信周恩來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