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車輛帶來的噪音及空氣污染,運輸署於2000年將西洋菜南街附近一帶路段劃為部份時間行人專用街道(俗稱:旺角行人專用區)。隨著專用區的設立,一系列的衍生問題隨之而來,包括噪音、光污染及街道阻塞等,其中又以噪音最受關注,為解決噪音問題,運輸署分別於2010年、2012年及2014年多次縮短旺角行人專業區的實施時間,但政策並未見明顯成效,噪音污染依然是各持份者的一大困擾。近年來,一些立法會議員及油尖旺區區議員相繼表示,若政府無法落實行人專用區內的噪音管制條例,將動議取消行人專區,恢復行車,但亦有學者指出取消行人專區等於城市的倒退,城市空間的削減,建議應從專用區的管理入手,解決問題。旺角行人專用區應何處何從?政府又應如何突破噪音污染、街頭文化和執法的三大難關?

商家投訴噪音影響顧客購物意欲 店員健康受損壓力大增

儘管行人專用區的實施日時已縮減至周六下午4時至晚上10時,以及公眾假期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但實施日期間的街頭表演噪音依然對西洋菜南街附近的店舖造成明顯影響,平均錄得聲浪90至98分貝,最高可達107分貝,超出環保署的噪音準則指標。不少西洋菜南街的商戶表示近年來一直飽受演唱者或賣藝者的噪音滋擾,認為噪音大大降低客人的消費意欲。月前化妝品店LANEIGE更為了阻隔聲浪,減少對店面的影響,在店舖前設立垂簾式隔音屏幕,但近日亦遭屋宇署下令清拆隔音屏。

LANEIGE發表聲明表示,過去一年受到大批顧客投訴,指受到行人專用區噪音的嚴重滋擾;前線員工亦反映於周末聲浪嘈噪的環境下持續工作,導致他們出現聲帶受損、聽覺受傷及喉嚨不適的身體狀況,並且精神壓力劇增。不少在行人專用區附近經驗的商店指,街頭歌手晚晚鬥大聲,噪音嚴重程度使客人不再光顧,店舖難以正常運作,更有商家透露今年4月,西洋菜街的店舖曾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困擾並進行商討,但至今仍未有完善的解決方案,很多商鋪已有提出取消行人專用區。有商家指現時的行人專用區已違背了初設時的原意,只有滿街用作廣告宣傳的易拉架和鬥大聲的街頭表演者。

噪音滋擾投訴連年上升與檢控宗數不成比例 警方執法效力有限

根據警務處、環境保護署與油尖旺民政事務處的數據紀錄,自縮減行人專用區的實施時間以來,噪音滋擾投訴的數目不跌反升,由2014年至2016年,分別共錄得636、729及1,232宗投訴,共6宗被監控;截至今年8月為止,當局已接獲1,006宗投訴,但其中僅有21宗被檢控。被檢控數目與連年上升的噪音投訴宗數顯然不成正比,其中主要原因是目前法例並無規定相關的噪音違法指標。

旺角行人專用區噪音滋擾投訴個案及檢控統計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首八個月)
投訴數字(總數) 636 729 1,232 1,006
檢控數字(總數) 0 1 5 21

(資料來源:警務處、環境保護署、油尖旺民政事務處)

旺角行人專用區屬公眾地方,各類活動如唱歌奏樂或使用揚聲器等產生的噪音,均受《噪音管制條例》第4條及第5條所管制,但政府現時並沒就「公眾地方噪音」訂立具體的參考標準,即幾分貝倍判斷為「噪音」。有警員於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警方在接獲投訴後,會派員到場觀察及評估,因應情況作出適當勸喻、警告或檢控。若隨後發現情況未有改善而報案人願意協助成為控方證人,警方才向有關人士發出傳票,以作出檢控。有警員透露,受勸喻的表演者通常會適當地調低音量,但有時會在警員離開後再次將音量調高,執法力度較低。油尖旺區議員仇振輝慨嘆,指現時被檢者入罪與否往往取決於警察的現場主觀判斷,以及有力人證,但「噪音單靠主觀及人證,通常無法檢控和入罪」。

旺角行人專用區每逢開放期間,均有不少表演者在街頭高歌獻唱。(陳仲明/大紀元)
旺角行人專用區每逢開放期間,均有不少表演者在街頭高歌獻唱。(陳仲明/大紀元)

居民精神健康出現問題 當區議員計劃動議恢復行車

旺角行人專用區近年來似乎逐漸演變成第二條「廟街」,每逢周末假日,不乏有中老年的歌者或外地表演者擺放巨型音響設備,在街上放聲高歌,引來不少的途人圍觀。有記者錄得現場音樂伴奏的聲浪介乎90至98分貝,當歌手飆高音時分貝更直衝107分貝,足以於飛機起飛時引擎的震動聲(約為105到130分貝)相匹敵。根據科學研究,人若連續八小時身處聲級達85分貝的噪音環境下,極可能對聽覺造成損害。

提出收緊行人專用區開放時間的油尖旺區區議員仇振輝表示,每日至少接獲5宗投訴,部份居民聲稱需長期服用精神藥對抗噪音滋擾,亦有居民坦白每次放工走進大廈門口時已感抑鬱和厭惡。相似的言論,亦見於區議員黃舒明在2013年底的會議上的發言,他指有相識的旺角居民無法搬離而長期遭受噪音的滋擾,致使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罹患抑鬱症。

另外,仇振輝指出,每逢專用區的開放時間,西洋菜南街便似進入「無政府狀態」,街道兩側充斥著數十電訊推銷攤檔,及上百個宣傳易拉架,路中央更湧現大量的小販攤檔、魔術雜耍,歌唱攝影人士等等,為當區市民帶來嚴重滋擾。雖然食環署負責檢控小販擺賣、易拉架廣告宣傳及阻街等等問題,但街頭表演並未在其的規管範圍內。然而,負責設立行人專用區的的運輸署亦於2013年的區議會會議上表示,根據部門的職能和政策範疇,署方只能通過縮短專用區的開放時間,以減輕對鄰近居民的影響;噪音管制的主要責任,仍繫在警方效率甚低的檢控力度之上。仇振輝透露,若政府無法在行人專用區內落實噪音管制條例,其將會在徵得大部份受影響的居民和商戶同意後,考慮動議取消行人專用區,恢復行車。

旺角行人專用區每逢開放期間,均有不少表演者在街頭高歌獻唱。(陳仲明/大紀元)
旺角行人專用區每逢開放期間,均有不少表演者在街頭高歌獻唱。(陳仲明/大紀元)

開放空間不足是成因 民間組織籲政府由管理入手

研究藝術文化政策的浸大人文及創作系研究助理教授何建宗指出,香港未有開放足夠空間予不同類型、年紀的表演者賣藝,才是導致西洋菜南街噪音成災的主要成因。他認為旺角街頭本事環境雜亂之地,是各持份者爭奪人流和地理的地方;而擁有較大型表演器材、流動性低的賣藝者會成為此空間的贏家,長期盤踞,結果導致越來越多的賣藝者帶著音響到區擺攤。

民間組織拓展公共空間副秘書葉紫盈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行人專用區的設立的原意是好的,擁有屬於市民的行人公共空間,是一個社會的進步。但她認為,政府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設立17年以來,缺乏一個很好的管理模式,每逢面對大量投訴時,只以縮短或建議取消開放為解決方案。葉紫盈認為即使行人專用區恢復行車,亦會重新帶來汽車噪音和污染問題,故並不是最有效方法,應從管理入手,例如為表演者發牌,劃分區域予有牌照的賣藝者到相對遠離民居的區域表演等。另外,她又建議政府參考美國同類型的事例,先由政府領頭討論一個合適的管理方式,然後交由不同持份者成立的委員會管理行人專用區。

市民評價兩極化 歌手稱高音量只為聽到自己聲音

雖然有市民直言不喜歡西洋菜南街,表示路過時被強迫性聽很多亂七八糟的音樂會感到很憤怒;亦有途人認為歌手的演唱是在發出噪音,而大多數表演檔攤演唱的七、八十年代歌曲已無法代表香港。但其中亦不乏街頭表演者的「擁躉」,每逢周六日,總會有一些中老年人坐在攤檔擺放的椅子上,靜靜聆聽歌手的歌聲。當中有年事已高的婆婆,坐著輪椅也堅持叫老公帶她到街頭聽演唱。年輕人中亦有人讚嘆賣藝者的勇氣,會特意留下腳步看表演,認同西洋菜南街時一個多元的,能夠包容不同的人展現才能的地方。

有中年歌手無奈表示,只有在旺角、尖沙咀、銅鑼灣等鬧市中心的街頭表演,才能爭取更多的觀眾觀看,而他們唱懷舊金曲的,也只有在旺角才能有中老年觀眾聆聽,因此他們無法輕易改變演唱地點。此外,江湖上有規矩不能霸佔其他人的地方,而要在尖沙咀、銅鑼灣地區擺檔都要識人才可以。另外,也有歌手表示行人專用區已經變質,隨著有愈來愈多的人來賣藝,他們玩音樂的方式也不同了,有時候提高音量也只是為了能聽到自己的聲音而已。

旺角行人專用區每逢開放期間,均有不少表演者在街頭高歌獻唱。(陳仲明/大紀元)
旺角行人專用區每逢開放期間,均有不少表演者在街頭高歌獻唱。(陳仲明/大紀元)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