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一直拒絕承認將傳統上西藏擁有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劃進印度的「麥克馬洪綫」,但中共建政後,諱談「麥克馬洪綫」,縱容印度對西藏地區的侵略擴張,終成邊境危機。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戰爭爆發,僅一個月,中方軍隊軍事大勝,收復幾乎所有9萬平方公里失地。但11月22日,中共當局卻單方面無條件停火、無條件交還繳獲物資和戰俘;不僅放棄所有已收復的失地,還自麥克馬洪綫後撤20公里。這一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之舉,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中華民國拒不承認 「麥克馬洪綫」
「麥克馬洪綫」(McMahon Line)是由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處,大致沿分水嶺和山脊綫至雲南獨龍江東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將傳統上西藏當局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都劃進印度去。英屬印度政府和印度都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
1913年10月,西藏、英國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的立場是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全完整的獨立地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則堅持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要求擁有西藏的外交和國防權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利。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並據此達成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華民國政府最終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並拒絕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綫」單方面地將部份西藏領土劃歸印度。
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綫」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不承認「麥克馬洪綫」。
中共諱談「麥克馬洪綫」 縱容印度侵略擴張
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後,執行反美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當時中共對印度的政策是: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綫,但這個態度不公開,尤其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
新成立的印度利用中共政權對自己的倚重,完成了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佈了麥克馬洪綫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下察隅地區,不敢放膽佔領。1950年初,印度軍隊則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綫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所幹的這一切,中共政權按照既定方針始終保持沉默。在50年代初兩國政府進行的歷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這一巨大的領土問題,雙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麥克馬洪綫」並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西藏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中共總理周恩來兩次訪印,印度總理尼赫魯一次訪華,中共方面沒有任何人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這也構成國際交往史上一大奇觀。
後來當中共提出談判領土問題時,印度總理尼赫魯堅決給予拒絕。尼赫魯早在中印總理會見前,就從緬甸得到了消息:中共已經接受了麥克馬洪綫作為中緬兩國的西段邊界。另外由於中共政府對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一向表現出的漠然態度,尼赫魯明確對周恩來表示,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是印度領土,而領土問題是不容談判的,要談就談中國把阿克賽欽歸還印度。
尼赫魯說:「當你有機會提出異議和要求而未提出時,就意味著你已經放棄了要求。」
按外交慣例,一個政府可以通過公開聲明、抗議、外交照會、會談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地圖只能是補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
當印軍佔領門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後,中共政權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綫」,這使中國在領土交涉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
1959年3月,中共武裝鎮壓西藏抗暴運動,達賴喇嘛逃亡印度。中印關係進一步惡化。印度政府並且對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要求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印度。
中印邊境戰爭爆發
1962年6月起,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前進政策」,聲稱中國不應獨佔西藏,同時印軍開始進入中國境內新建哨所,印軍有的前哨據點甚至設在了中國邊防哨所之間和側後,同中國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態勢。
10月20日印方稱中國軍隊攻擊印度,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東段,中國西藏的邊防軍佔領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
10月24日,中共當局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提議雙方從戰前邊境綫各自後撤20公里。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佈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綫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為戰爭的第二階段。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
在東綫,中國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施以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佔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中國新疆邊防軍則佔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
由於印度軍隊在東綫藏南、西綫新疆失敗,印度朝野提議要求美國介入,當時印度總理尼赫魯同意此說,向美國要求國際介入調停。1962年11月,美國介入並以物資支援印度軍隊。
中共單方無條件停火後撤
中共當局於11月22日零時起突然宣佈邊防軍全綫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不僅是放棄全部收復的失地,並全綫再從「麥克馬洪綫」後撤20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另外還無條件地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並在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中共當局突然單方面宣佈停火,各方猜測的主要原因為以下數點:
1)在政治上,中共當局發動戰爭本身是為了嚇阻印度以逼使尼赫魯入談判桌協談領土爭議並維護西段邊境穩定,並非真的要征服印度,收復失地。
2)在經濟上,中共當時實施大躍進的激進經濟政策,處於三年大饑荒時期,無力維持長期戰爭。
3)在國際上,印度受到美英蘇等國不同程度的支持,而中共卻因為韓戰、中蘇交惡和中印戰爭先後遭到國際孤立,國際地位低落。美國當時曾警告如果中共再不停火將派遣軍隊支援印度。
但有分析認為,當時美國的戰略對手是蘇聯,美蘇兩強當時正在古巴導彈危機的嚴重對峙中,雙方差點爆發核大戰。而在亞洲,韓戰之後,美國的戰略重點在越南,不大可能為了印度與中國開戰。
有分析稱,中國軍隊當時做好了作戰3個月以上的準備,實際上只打了1星期;後勤並無問題,起碼不比當時的印軍更困難。另外,地形雖然帶給了中國部隊後勤補給上的劣勢,反過來看,同時也帶給了軍事上的進退自如,攻由高山乘勢而下,守是居高臨下,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如果印度真的選擇反攻並和中國持久對抗,在麥綫附近的攻守戰中,攻力不從心,守也必須耗費重兵,這就需要付出比中國大很多的代價,全面衡量戰爭資源的消耗,中國絕不會吃虧。
若在第二階段作戰後,中國軍隊停止進攻,守住中印傳統邊界,一方面說明中國軍隊是仁義之師,出兵不是為了侵犯別人的領土;另一方面說明師出有名,出兵是為了奪回中國自己的領土。而撤軍,不僅被說成是中國軍隊耀武揚威欺負人,而且還容易被誤會這塊地區本不是中國的領土,如此一來,世界輿論被錯誤引導,對中國非常不利。
中國勝而不利 「全世界目瞪口呆」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佈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中國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一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的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30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佔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麼被動和可憐。」◇
(未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