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庫德族家庭 

從喬治亞穿越國境到土耳其,傢私行老闆給了我一張紙板,借了一支麥克筆,我在紙上寫了一個地名,一個我毫無概念的名字。無法用言語溝通的老闆在紙上寫了「Why Iraq?」我聳了聳肩,前往交流道口攔便車。

幾天之後,我在伊拉克的庫德自治區(Iraqi Kurdistan Autonomous Region)。

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氛圍,伊拉克的氛圍是當時完全沒有感受過的,女人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透風,清真寺的後頭冒出一陣又一陣的濃煙,我不願多想那是從何而來。

人們不加掩飾地盯著我瞧,緊緊地盯著。我一時無法適應那些緊盯著我的視線,不是不友善,而是無法表達的好奇與驚訝。我是外來者,不屬於他們日常生活的場景。雖然我從來都不允許自己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經歷評斷他人的文化,但是當我踏進餐廳想買一份簡單的食物,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女人是單獨行動的,她們要不三五成群,要不與自己的父親、配偶、兄弟同行,我幾乎被疑惑和不安淹沒。後來才慢慢了解,也許是我不夠尊重。

我在街上來來回回地走了一次又一次,在一個鮮少背包客駐足的國家,除了一些價格不低的旅館之外,我找不到任何符合預算的住宿選項。就在打算放棄的時刻,那個庫德族男人叫住我,一開始還不確定他說的是不是英文,再仔細聽,才知道他說的是「我會講英文,妳需要我的幫忙嗎?」我點了點頭,老實告訴他我找不到地方落腳,就算有,也是無法負擔的價位。

他陪著我問過一間又一間的旅館,他們一來一往地說著阿拉伯文,最後得到的答案都相同,依然是一個超過預算的價格。我當時已經皺著眉頭掏出錢了,他卻在那時對我說:「我說這個沒有別的意思,我已經結婚了,還有三個孩子,如果妳相信我的話,可以住我家的客房。」我抬頭看著他,腦海中閃過所有可能將會發生的事,不記得自己花了多久時間猶豫,也許不是太久,在他再次開口說話前,我就說了「好」。

我們繞過商店林立的街道,接著是一排又一排的住宅,他撥了通電話回家,告訴妻子今天晚上有客人。等我到他家的時候,他的妻子以及三個孩子已經在門口迎接。我坐在土耳其地毯上,他的妻子將一個大圓鐵盤置於地毯中央,她甚至為我準備了晚餐,我們用手撕著khubz(中東的麵包主食),沾著乳酪和切面的小黃瓜。鄰居們因為對亞洲臉孔充滿好奇,也陸續出現在客廳裏。庫德族爸爸是唯一會說英文的人,他問:「台灣人對於伊拉克有怎麼樣的看法呢?」

「老實說,我沒有告訴任何人我即將前往伊拉克,他們一定會覺得這裏非常危險,但是我才到這裏一天,就遇上你們這麼好的人。」我說。

「妳知道嗎?今天我看到妳走在街上,看起來很困惑,我就只是想幫妳而已,沒有任何目的,我邀請妳來的時候,妳居然欣然地一口答應了,我們是基於單純的信任才能聚在這裏,我覺得這就是愛,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他這樣說。

我張大了眼睛盯著他看,當時二十歲的我從沒想過這件事,「愛」聽起來俗氣又複雜,沒想過它可以如此簡單。就只是想要幫助別人,沒有任何利益關係,幫助人就只是單純地因為我可以,我信任你就只是單純地因為你也信任我。

那天晚上,他為了在客房借宿的我開了空調,自己和妻子甚至不好意思地問我介不介意把門開著,這樣他們在房間裏也能吹到一些冷氣。隔天我們擁抱道別,我到現在還是後悔著沒有留下聯絡方式,時常想起前往他家的那條路,在腦海中演練一次該轉彎的每個街角,這樣當我再回去的時候,才能按圖索驥地找到他們,然後好好地說聲謝謝,謝謝他們在二十歲的那年夏天,教了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節錄自《路過:這個世界教我的事》/時報出版公司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