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內的壁畫,描繪出千姿百態的神佛形像,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畫工精緻,惟妙惟肖。
敦煌莫高窟內的壁畫,描繪出千姿百態的神佛形像,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畫工精緻,惟妙惟肖。

圖/維基百科

甘肅敦煌莫高窟曾經在3日期間接待超過4萬多名遊客,遠超過每日6千人次的最大客流量。但附近耗資3億元、歷時四年打造的莫高窟數碼展示中心卻明顯遇冷,雖然門票不到莫高窟票價的一半,客流量卻僅為莫高窟實體洞窟的十分之一。

在科技如此發達,可以替代很多事物的當下,是甚麼原因令大多數人依然選擇去實體洞窟瞻仰,而不是去數碼中心享受高科技的產品呢?或許是洞窟中莊嚴神聖的佛造像和壁畫,以及代表天國語言的佛、菩薩手印,千變萬化,豐富生動,散發著智慧的信息,向人們傳遞著天機,啟迪悟性……也深深地觸動著人們心靈深處的渴望。

莫高窟曾是修行的寺院

敦煌石窟是一個石窟群,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其中位於敦煌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坐落在面積尚不及一平方公里的一小片綠洲上。

莫高窟分北區和南區,北區主要是僧房和禪房,是過去的修行者打坐修煉、起居飲食的場所。南區保留了洞窟492個、壁畫4萬5千平方米、彩塑造像2,400餘身,是匯集繪畫、雕塑、建築及東西方文化的一座藝術寶庫。

在中國古代,許多人信神信佛,包括敦煌歷代的統治者。莫高窟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大寺院,在隋唐佛教鼎盛時期曾經聚集了上千的修行者和信眾。

由於皇家沒有直接開鑿石窟,所以敦煌石窟在正史中記載很少,莫高窟藏經洞的文獻中,保留下來的歷史資料也很不完整,致使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藝術充滿神秘色彩,給後人留下無數的傳奇和猜測。

由三危山佛光點化而建

據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巖,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於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

李懷讓的碑記點出了莫高窟開窟的緣起,是說在公元366年,一個雲遊的和尚手執錫杖西行至三危山,忽見金光燦燦,形狀如千佛閃耀。樂僔隨即悟到這是佛光點化,應在這裏築窟造像,廣傳佛法。於是,樂僔和尚鑿建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不久,又有一位叫法良的禪師從東方而來,在樂僔的窟旁又開鑿了一個洞窟。自此之後,敦煌歷經千年,營造不絕,到唐時便已有一千餘龕。

佛像和佛像畫是莫高窟永恆的主題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密不可分。信仰影響著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輝煌的石窟藝術展現給人的真實,是那些開窟者和供養人從心底流露出的對神佛的無限崇敬,是真正佛性的體現,及由此而產生的有著深邃內涵的信仰文化。由此,佛像和佛像畫才成為莫高窟永恆的主題。

如莫高窟第259窟北壁東起第一龕佛像,薄薄的袈裟隨身垂落,形像自在、超逸,神情慈悲而深邃;第248窟佛苦修像,將苦修者袈裟裏邊凸起的鎖骨和凹陷的肋骨也刻劃出來;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龕上層思唯菩薩,姿態十分絕妙。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是一尊巨佛,在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狹長的空間裏,佛頭塑成7米之大,臉容安詳,五官凝重,卻使人感到佛的威嚴和佛法的博大。

敦煌的塑匠把佛、菩薩、護法神的神態刻劃得如此逼真,每一個細節又是如此絕妙,感染力極強。這種描繪生命真實的表現手法,絕非憑空想像。而簡練精緻、線條流暢的壁畫,敦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也令人驚異。

千姿百態的神佛形像,壯麗輝煌的佛國世界,這些絕非人世間所有的景象,雖在佛經中能找到些文字敘述,但若非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出來的。(待續)◇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