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數中「九」為最高之數,而九龍壁中間的那條龍無論從左從右數都排第五,這就是「九五之尊」的天子意向。( sinitar/Fotolia)
易數中「九」為最高之數,而九龍壁中間的那條龍無論從左從右數都排第五,這就是「九五之尊」的天子意向。( sinitar/Fotolia)
相關文章

帝王氣象的象徵是龍。所以,古燕京以龍為題材的圖案不勝其數。最為著名的,是九龍壁。 北京現存的兩座九龍壁皆為清乾隆年間所建,一在北海,一在故宮。九龍壁上的九條龍,正中一條是主龍,兩邊各有四條副龍。九條龍無論其形態怎樣千變萬化,有一條是不變的:中間的主龍一定是黃色的,象徵著皇者的氣象。易數中「九」為最高之數,而中間的那條龍無論從左從右數都排第五,這就是「九五之尊」的天子意向。問題是:九五之尊為甚麼一定要用黃色來代表呢? 

無獨有偶,如果去看八卦與五行的對應會發現:北方玄武屬水是黑色;南方朱雀屬火是紅色;東方木為青龍和西方金為白虎都有顏色。而正中間呢?正中間是黃色。黃色又擺在了正中間,為甚麼?因為中間是金、木、水、火、土五形中的土,土為黃色。更重要的是:土象徵的是大地。 

孔子注解《易經‧彖》:「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以順承天。」《易經》中乾卦為天坤卦,為地,這裏的坤元就是指地。它有兩層涵義:第一層是滋生萬物。人類所需的生活資料絕大部份來自大地之母,但大地母親從不向我們要求任何回報,這就是愛。孔學的核心是仁愛,所以以土黃色所象徵的大地當然要擺在正中間,實際就是把仁愛擺在了核心。

孔子注解《易經》還有:「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講的都是仁愛與土和地的關係。坤卦還有第二層涵義:「以順承天」。大地之母的愛是從哪裏來的?是順承天意而來的。所以把這兩層涵義加起來,我們就看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天人合一的順應關係。而在這個序列中,以黃色的土所代表的地,擺在了人與天的中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就是為甚麼黃色如此地重要。這也是對古代九五之尊的執政者(君王)的要求:以仁愛待百姓、以道德服天下。 

堯舜在傳位的時候均告戒後人:「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這個允執其中,就是對上不能有違天道,對下以仁愛待萬民。君王與朝廷的政制與政策,擺在了天道與百姓的中間。如何上順天意,下惠黎民,是每個執政團體都必須回答的問題。 

現代的美國文化雖然講究政教分離,但政制政策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的,這一條,是跨越中西無所不在的。所以政教分離僅僅是教會與政制的分離,而神卻無所不在。除了在大小公眾會議上都要宣誓的「美國是上帝之下的一個國度(American is one nation, under God……)」,許多具體的政策上也都會體現出諸如此類的「允執其中」。 

196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NFIP:洪水保險案(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這項法案的條文中明確寫道:洪水是上帝(天)的手筆,而洪災則基本歸咎於人的行為(Floods are acts of God, but flood losses are largely acts of man)。洪水保險案的主導思想是以保險費用為槓桿,限制對洪水區的開發利用,同時鼓勵洪水區內的居住和已開發項目遷移出去。此提案首先不是從人類用地的功利角度出發,而是從理解上帝(天)為甚麼要安排洪水的角度去思考,認識到洪水及洪區所帶來的各種價值:如蓄水、保護野生資源、淨化及補充地下水等等功能,從而制定出既順從天意又切實可行的法規政策。 

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相信「道法自然」:即天道的法則自然地存在於天地萬物與人之間。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順應自然的同時用心體會周圍的一切,最後達到人與天地的和諧── 天人合一。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去反觀美國政府的洪水保險案就不難發現:這確實是一個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政策法規。 

「五四」以及後來的「新文化運動」之後的近一百年來,無神論在中國氾濫成災。無神論的氾濫造成了兩個幾乎是司空見慣的謬誤:文化與歷史不分、文化與知識不分。文化與歷史不同之處在於:文化的本源是先天的,而歷史的過程是後天的。在無神論猖獗了一個多甲子之後,許許多多中國人都忘記了文化的先天核心,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現象:不少人在談論文化的時候,你仔細聽聽卻發現,他們其實是在談歷史。你跟他說中華文化有五千年,他卻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三千七百年。簡直就是雞跟鴨講話,文史不分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