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TSA風波,令社會關注學生功課量及課外活動時間問題。有團體進行一項「香港學童餘暇生活調查」,發現在功課、補習班、課餘學習以至互聯網及智能手機影響下,香港學童的餘暇生活普遍「被規劃」及「課程化」,精神健康出現令人關注的狀況。
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在2014年9至12月進行1979年以來第四次「香港學童餘暇生活調查」,向14間小學及27間中學的小四至中五學生派發問卷,收回1,016份問卷。
調查發現,小四至小六及中一至中三學生,每日做功課時間分別為2.38小時及2.18小時,即小學生做功課的時間,還略高過初中及高中學生。而在2002年,功課時間分別為2.22小時及1.79小時。
調查同時發現,54%受訪中小學生有補習,較2002年上升5.4個百分點。小四至小六的補習比例更高達67.6%。補習時間方面,高小學生每周花5.6小時補習,比初中及高中學生(平均4.3及4.2小時)多出近1小時。
學校多方面擠壓學童餘暇
而學生在學校逗留的時間加長,由過往的每周2.5小時,增加到4小時。很多學生從早上8點到學校,直到晚上6點才離開。多了在學校蹉跎的時間,而社會服務機構及商業機構開辦的補習班的進駐,亦從某種程度上擠壓了孩童的餘暇時間。或者因為部分家庭需要託管的關係,不僅孩童逗留學校時間變長,教師亦同時增加了負荷。
至於功課以外,學童最經常和喜歡做的餘閒暇活動是玩電腦遊戲、上網、手機遊戲(29.4%),其次是運動等。使用各類數碼產品總和比例逾四成。數碼產品中,使用流動電話者逾八成。學生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上學日平均3.17小時,放假日平均6.65小時,反映學生「忙中偷閒」及「機不離手」現象,並以此為主要休閒娛樂活動。
調查也發現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並不理想。以0-12分為準(4分以下為健康),中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得分4.8分以上者達六成,小學生近半,專家認為達需關注水平。
雖然有66.1%學童對餘暇生活感滿意,但專家指,兒童對餘暇時間安排的滿意度,應達八、九成才算合理,否則學童「不滿意」背後的健康狀態令人擔憂;專家更擔心會對孩童日後的創意及成長造成影響。
香港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席講師周昭和博士指,小朋友往往很乖,很接受成人的教育;但小朋友能否承受成人的希望則成疑問,擔心小朋友會到「爆煲」才會懂得說出來。
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梁永宜建議,家長可以和學生多些親子活動,如行山、游水、飲茶、多些「hea」的時間放鬆自己,讓學生開心自由選擇課餘活動,一方面將學生從學校的壓力安排中解脫出來,同時也是打機等「虛擬補償」以外的另一種餘暇方式。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會長李孟正亦希望學校和社會都能在安排餘暇時有些留白,並關注到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家庭關係的建立,給兒童自主規劃的時間。◇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