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
南水北調的必要性不存在,2020年後長江也將是缺水區,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極大,但是對某些利益集團來說,南水北調工程是非上不可的。他們的口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需要南水北調,南水北調為北京奧運會提供優良的水質。現在南水北調工程無法保證在2008年向北京輸水,只能從更缺水的地方向北京奧運會調水。這哪是綠色奧運會?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在2006年8月1日關於黃河分水條例的新聞發表會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08年可以調水入北京,以保證奧運會期間的用水。李國英說,東線和中線都已經開工建設,估計在2008年,中線調水進入北京不成問題。一掃負責奧運會工程的北京市副市長被雙規帶來的陰影,這條新聞就成為2008年奧運會的新亮點。

中線工程計劃
南水北調是從長江向中國北方地區(包括華北和西北地區)調水,先期調水量為每年400-500億立方米,相當於一條黃河的平均年流量;遠期調水量為每年800億立方米或更多。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關的只是南水北調工程的中線工程,即先期從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向華北地區輸水,後期從長江三峽水庫向北輸水。先期工程原準備從丹江口取水200億立方米,後來調水量降為190, 150, 130億立方米,其中輸送到北京約10多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的工程可行性,起碼要考慮三個因素。第一是:調水的必要性;第二是:調水的可能性;第三是:調水工程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

北京缺水已叫了50多年
北京自金朝被選為首都之後,是元、明、清的首都,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為甚麼會被選作首都,是因為水資源條件好。筆者在大學期間就親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地理系侯仁之教授對此做的專門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不久,就傳出北京缺水消息,每年缺約10億立方米,要南水北調的聲音。中國政府做的第一個大型水庫大壩工程就是解決北京供水的官廳水庫。官廳水庫位於永定河上,總庫容22.7億立方米(後加大到41.6億立方米),工程建於1951年,1954年完成,1979年擴建。工程完工後,官廳水庫每年可以向北京供水14億立方米。官廳水庫建成後,北京缺水的聲音不但沒有低下去,反而更響了,每年缺水仍是約10億立方米。

接著就開始建設密雲水庫,密雲水庫位於潮白河上,總庫容43.75億立方米。工程建於1958年,1960年第一台機組發電。工程完工後,密雲水庫的水一半給北京,一半給天津。水庫建成後,北京依然缺水,缺水10億立方米。最後把天津的那一半水也讓給了北京,北京還是缺水。
這樣,北京一方面繼續造大壩水庫,一方面加大地下水開採能力。但是北京還是高叫:缺水約10億立方米。

實際上,北京的年降水量有99.96億立方米,轉化為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有40.8億立方米。加上密雲水庫、官廳水庫等控制的客水,北京的水資源完全可以滿足北京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目前北京每年的供水能力為4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應14.6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應25.4億立方米。北京有官廳水庫、密雲水庫等水庫,僅這兩水庫就有總庫容85億立方米,但地表水只能保證14.6億立方米的供水量,還不足官廳水庫1954年的供水量,這說明眾多的水庫工程未能達到工程目標,地表水利用不合理,而地下水則開採量過大。

從用水量發展來看,從1994到2001年北京市的用水量呈明顯下降的趨勢,從45.87億立方米下降到38.9億立方米。到2005年更是下降到34.5億立方米,減少了11.3億立方米,基本上是一年減少一億立方米。這主要和北京工農業用水量的減少有關,比如用水大戶首都鋼鐵廠的外遷和大量農業用地被佔用,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等等,以及與北京重複用水的措施也有關。

原來北京的水資源、供水能力和用水量基本平衡。由於1994到2005年用水量的明顯減少,北京的水資源、供水能力超過用水量6億立方米,可以用來彌補地下水資源的過量開採。如果北京官廳水庫上游的生態環境恢復朝良性循環發展,官廳水庫蓄水量恢復到1954年的水平,北京水資源的富裕量則更大。從可持續發展來看,北京不存在水資源缺乏的情況,更不存在缺水約10億立方米。說北京不缺水的另一個事實是,北京的人均生活用水量是德國的2.5倍。北京2000年的人均生活用水每人每天322升,而德國為129升。這在一個缺水地區是根本不可能的。

長江無水可調
南水北調的調水區是長江。長江能否承擔每年調水400-500億立方米,甚至每年800億立方米的任務?回答是否定的。長江是中國流量最大的河流,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中國所有的需水量預測報告都有這樣的結論,到2020年,長江流域也將變為一個缺水區。從缺水區向另一個缺水區調水,顯然是不合理的。2006年有一本名叫「西藏水救中國」的書風靡中國,介紹的是郭開等人提出的「大西線調水方案」。據說這個方案已經獲得了軍界100多位將軍的支持。郭開認為不能從長江調水,而是要從西藏調水,原因是長江沒有多餘的水可供北調。

南水北調工程的中線工程的規模一變再變,從200億立方米降到130億立方米,就說明這個問題。丹江口大壩上游漢江的年平均流量為378億立方米,調水量佔年平均流量的三分之一。一個人不能承受失血三分之一,一條河也不能承受失水三分之一。更何況,378億立方米是常年的平均流量,在枯水年,調水量將佔年流量的二分之一。這必然導致漢江河流生態系統的死亡。

2006年進入汛期以來,長江流域降水偏少,呈現「汛期不汛,洪水不洪」的現象。長江流域四川、重慶遭受五十年來的大旱,長江部份航道水位降到百年來汛期最低。在這樣的狀況下,再要向北方調水400億立方米或者800億立方米,無疑是對長江的最大摧殘。
(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