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花蓮於3日上午7時58分,發生黎克特制7.3級強烈地震(台灣測定為7.2級),震源深度約10公里,引發海嘯,香港也有人報告震感,台灣隨後經歷多次五級以上餘震。花蓮市區兩棟房屋嚴重傾斜,周遭有平房倒塌,台中近1.5萬戶停電。截至目前,證實有10人罹難,逾千人傷、數百人受困。

看見整棟大廈一息間歪斜,警報短訊急促民眾就近距離「趴下、掩護、穩住」,不禁又教人想起,人類在大自然變化面前著實顯得份外渺小。

強化耐震划算增值

位處太平洋火環沿線(即環繞太平洋的地震斷層線)的台灣,地殼在不斷移動,有著迫切性在建築上加強抵禦地震的能力。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顯示,由1980年至今,台灣與其周邊錄逾2,000宗4級以上地震。造成最多罹難人數的地震發生在1935年的新竹/台中7.1級地震,錄3,276死、17,907棟房屋全毀,其次是1999年的921大地震,威力達7.3級,錄2,415死、51,711棟房屋全毀。

去年台灣沒有錄得重大地震,但在2022年卻有四次6級或以上,而2021年亦兩次,可見當地民眾每時每刻均在面對地震這類天災的威脅。

美國東岸時間4月5日上午10點20分左右,大紐約地區發生4.7級地震。從上州到紐約市各區都有震感。(ANGELA WEISS / AFP)
美國東岸時間4月5日上午10點20分左右,大紐約地區發生4.7級地震。從上州到紐約市各區都有震感。(ANGELA WEISS / AFP)

另一邊廂,美國西岸如洛衫磯與三藩市亦同病相憐,地震風險極高,根據房地產資料網《Angi》去年的估計,一般房屋若需作耐震改造,費用介乎3,489美元至8,722美元,平均價格為6,077美元(折合約47,400港元),呎價約為3美元至7美元,視乎房屋本身的結構與用料。如房屋建在山坡上,費用會增加40%至70%。至於公寓式、較大型的多層建築物,費用則介乎8萬美元至35萬元,即可增強耐震能力。

一般來說,上述開支有七成屬於人工費,但《Angi》文章中表示,此乃值得投放的開支,因為找專業人士來規劃絕對比較妥當與安全。若配以適當強化改造,房屋可作基本抵禦高達7級的地震,當然要看震央距離與深度。在美國樓市,有做耐震的房屋,樓價可以得到提升,這能反映在買賣交易議價過程。

美國興建耐震建築物的額外成本(來源:美國商務部《Cost Analyses and Benefit Studies for Earthquake-Resistant Construction in Memphis, Tennessee》/大紀元製圖)
美國興建耐震建築物的額外成本(來源:美國商務部《Cost Analyses and Benefit Studies for Earthquake-Resistant Construction in Memphis, Tennessee》/大紀元製圖)

據美國商務部一份名為《Cost Analyses and Benefit Studies for Earthquake-Resistant Construction in Memphis, Tennessee》的詳細報告顯示,一棟三層的住宅公寓,若配抗震考慮,額外成本為1.2%;若是一棟六層高醫院,額外開支則為2.5%。從一個門外漢角度來看,這聽起來是一個蠻好的Deal。隨著經驗累增,以及物料較大量生產,additonal cost還有可能下調。

措施從建築起入手

由於手頭上沒有台灣耐震建築開支資料,接下來探討一下日本相關情況。據《Japan Property Central》分析,日本現時有大約22,659座「舊—耐震」(Kyu-taishin)建築物,佔全國兩至三成,樓價相對為低,防震性較弱,若進行強化升級,費用將會是「Costly」。

於1981年後,日本推出「新—耐震」(Shin-taishin)規定,往後在1995年一次地震中,只有0.3%的「新樓」受到嚴重損壞,而「舊樓」則有8.4%,差別顯著。當局還建議(不是法定)發展商採用「制震」(Seishin)級別設計,尤其是摩天大樓,防禦性更強。不過,這還不是最高準則,至厲害的名為「免震」(Menshin),成本最貴但由於大廈底部與地殼之間存在「隔層」,不會直接接觸,因此發生地震時,感覺只會像暈船浪,建築物將大致安然無恙。新樓若僅依「新—耐震」規定開發,整體建築成本普遍增加約1%或以下,也許比「舊—耐震」作升級便宜。

台灣在沉痛地經歷過上文所提及的921大地震後,政府已修訂法規提高建物耐震標凖,新樓普遍能抗震,而規定耐震度必須達到5級。2016年台南地震後,市內一棟17層高公寓乃唯一倒塌的主要建築,造成數十人死亡。隨後,參與施工的五名人員被判犯有疏忽罪,並被判入獄。

根據美、日、台三地不斷提升中的抗震意識與法規落實,實在有望能為生活在地震帶中的居民提供更理想的生命與資產保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