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3日公布最新研究發現,指一種名為「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的細菌可引致胃癌。研究結果已於生物學國際頂尖期刊《細胞》上發表。研究團隊下一步將會研究怎樣抑制咽峽炎鏈球菌,以減低胃炎和胃癌風險。

中大醫學院稱,胃癌是全球第5常見癌症,亦是香港第6大癌症。幽門螺旋菌感染雖說是胃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但其實只有1%至3%感染者會患上胃癌。除了幽門螺旋菌,其它存在於胃部的微生物群會否引致腫瘤,醫學界一直未有答案。

因此,中大研究團隊就此進行相關研究,首先觀察患有胃炎、胃癌前期病變及胃癌患者的胃部微生物群,發現他們的胃黏膜有5種口腔病原體大量存在,包括咽峽炎鏈球菌。而咽峽炎鏈球菌主要存在於口腔、鼻咽、胃腸道和陰道,可以進入體內所有無菌部位,引起侵襲性感染。

由於咽峽炎鏈球菌可以適應pH3至5酸性較高的環境,所以能夠在胃黏膜中存活及定植。團隊的實驗室數據顯示,咽峽炎鏈球菌的感染十分普遍,可以在5成至7成中國人群的胃黏膜內檢測得到,相比幽門螺旋菌的感染率約為4成。

研究團隊利用白老鼠實驗,研究咽峽炎鏈球菌如何誘發炎症及引致胃癌。團隊發現白老鼠在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後很快就會出現急性胃炎,然後發展成慢性發炎、萎縮、黏液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等。

研究人員繼而探究相關的癌變機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的表面蛋白TMPC與胃部的上皮細胞受體ANXA2產生直接相互作用,使咽峽炎鏈球菌可以在胃黏膜中定植,並啟動MAPK信號通路促使癌變。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于君教授指出,團隊花了5年多的時間完成研究,確立了咽峽炎鏈球菌的致癌過程及機制,下一步將研究以此菌作為治療靶點,透過抑制此菌滅低胃炎及胃癌風險。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稱,大眾普遍認識的胃癌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遺傳,今次這項研究發現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存在大量咽峽炎鏈球菌,為理解胃癌發病機制開拓了全新方向。倘若同時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和幽門螺旋菌,產生癌前病變和胃癌的風險會顯著升高。◇

收看短片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